-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应用化学研究所介绍.doc
应用化学研究所介绍
安徽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依托应用化学硕士学位点(安徽师范大学首批工学专业硕士点)、有机化学博士学位点、分析化学硕士学位点以及应用化学教研室而设立,重点在于发展应用化学基础研究、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有关的应用开发研究以及产学研项目的对接和实施。目前研究所已有研究人员1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博士学位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次,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2人次,安徽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次。已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级科研项目18项、产学研项目9项,总经费约220万元;获得省部级奖励项目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约26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约160多篇。
应用化学研究所已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突出的4个研究方向:1)电化学技术和纳米材料应用 ;2)应用合成化学;3)发光材料及应用分析化学;4)绿色化学.
1. 电化学技术和纳米材料应用
现代电化学技术与材料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许多前沿性和交叉性研究热点. 材料科学是工业、农业和国防及科技的重要物质基础,电化学技术已成为材料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以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褚道葆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纳米材料与电化学技术”科研小组自199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纳米材料和电化学技术研究,发展了一种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材料的新方法、新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有机电合成、光电催化、有机燃料电池催化电极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1)用电化学方法溶解金属合成前驱体金属醇盐,经直接水解制备出系列纳米氧化物粉体(TiO2、NiO、ZnO、CuO、SnO2);(2)电化学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纳米结构修饰催化电极并应用于有机电合成;(3)电催化合成系列药物及中间体;(4)纳米结构催化电极电解固定二氧化碳为有机物;(5)有机小分子燃料电池高活性催化电极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上述研究均处于学科前沿。
本方向近年来已主持、承担科学研究及开发项目共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课题3项,一般课题6项,横向开发课题2项,完成省级鉴定课题5项,获2000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公开发表和参加国际及全国学术会议交流的研究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38篇(Electrochem.Commun. Catalyttic Commun. Chemsuschem. J.Nanopart.Res. J. Porous Materials. ACTA CHIMICA SINICA, J. Chem.And Engin. J. Anal.Chem. Acta Phys –Chim. Sin. Chem. J. Chin. Univ. Chinese J. Chem.);由于本方向的研究积累,2002年我校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在国内外该领域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
2. 应用分析及发光材料化学
本方向开发探索新型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并运用具有光、电特征的新材料制作荧光探针,直接检测生物或环境样品。新型发光材料(如有机染料、酶或模拟酶、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纳米材料修饰荧光探针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推动材料科学、应用化学和分析科学的发展及学科间交叉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学术带头人朱昌青教授是安徽省高校学术带头人。研究人员自1994年就致力于新型发光材料的合成和反应性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1)较系统地研究了唑类化合物的反应性能,发现了一些新的反应,如均三唑类化合物的[4+2]环加成反应,氨基三唑,均三唑的分子内Mannich反应、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加成反应和双(Mannich反应等,为合成新型的杂环化合物提供了新的途径;(2)研究了微波辐射合成法及固相合成反应在新型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中的应用,从而为合成新型杂环化合物提供了新的合成方法(3)在研究唑类化合物的反应过程中,合成了官能化苯偶氮罗丹宁类衍生物、丫啶类衍生物、β(亚砜类、偶氮席夫碱类化合物以及具有催化活性的模拟酶(酞菁类衍生物)等,并成功将这些有机化合物运用于发光分析,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研究结果。研究成果先后获首届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最近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下开展的(1)有机化合物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CdS、ZnS)的合成及表征,(2)功能化高分子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的研究工作,并以这些纳米粒子作为荧光探针和纳米芯片,用于识别生物大分子,从而实现了其在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