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省防汛抗旱工作总结..doc
2010年安徽省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2010年汛期,我省先后发生7次强降雨过程,特别是7、8月份长江流域发生自1999年以来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集中性强降雨过程,长江、淮河干流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7次同时超警戒水位洪水,一度有20多条支流先后发生超警戒或保证水位洪水,沿江沿淮湖泊超正常或安全水位,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在汛中和汛后,先后发生两次干旱,分别是淮北地区伏旱、目前正在发生冬旱。面对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旱情,在国家防总的统一指挥下,省委、省政府紧急动员、全面部署,省防指精心调度、分类指导,受灾地区全力防灾抗灾,取得了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重大胜利,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益达260多亿元。现将2010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如下:
一、汛情、旱情及灾情
(一)雨情、汛情。汛期(5~9月),全省平均降雨量788毫米,其中淮北574毫米、江淮之间791毫米、大别山区1111毫米、沿江江南920毫米、皖南山区960毫米。与常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相比,全省偏多1成,淮北偏少1成,皖南山区与常年持平,其它区域均偏多2成。7月8~24日,我省沿江江南发生强降雨过程,降雨量400~600 毫米,暴雨区主要集中在安庆、池州一带,其中池州市梅街站712毫米、殷家汇站674毫米、安庆市安庆站671毫米、池州市高坦站653毫米、东至县大坂站636毫米、石台县矶滩站605毫米。8月23~27日,淮北地区发生暴雨,淮北北部和东部、大别山区和江南局地降雨量100~150毫米,其中宿松县钓鱼台站236毫米、岳西县河口寺站233毫米。9月1~4日,受冷暖空气和台风倒槽共同影响,我省大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雨,江淮之间局部出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沿淮淮北东部、江淮之间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大别山区北部、沿江局部降雨量100~300毫米,其中全椒县赵店站345毫米、肥西县山南站313毫米。
受上游来水和区间降雨影响,我省长江干流汇口至华阳段发生两次、安庆以下河段发生一次超警戒水位洪水,巢湖、青弋江、水阳江等16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永安河、青通河和水阳江等3条河流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淮河干流王家坝站发生一次超警戒水位洪水,颍河、涡河、沱河、淠河和白塔河等5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汛情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汛情来得早,入汛底水高。2月份,我省就发生4次雨雪天气过程。3月上旬,我省长江以南发生连续降水,长江支流水阳江新河庄站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河流、湖泊、水库、塘坝底水比常年入汛时偏多2~4成。
二是梅雨强度大,雨区覆盖广。我省6月28日入梅,比常年晚12天,7月25日出梅,梅雨期共27天。梅汛期暴雨、大暴雨发生频繁,雨区叠加,中心稳定在安庆、池州一带。池州市梅街站梅汛期降雨857毫米、殷家汇站日雨量214毫米,居有记录以来第一位,梅街站最大一天降雨262毫米,居有记录以来第二位。安庆市区9小时降雨275毫米,超有历史资料以来的日降雨量极值,安庆站最大一天降雨量282毫米,居有记录以来第一位。梅雨期累计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的笼罩面积9.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5%。
三是洪水来势猛,河湖水位高。大沙河沙河埠站水位2小时涨幅达3.52米,秋浦河高坦站最大1小时涨1.15米。长江、淮河干流、巢湖以及西河、滁河等16条河流同时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多条河流数度超警戒水位,永安河、青通河和水阳江部分河段等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沿江升金湖等7个湖泊超过安全蓄水位。有9座大型、29座中型、1105座小型水库先后超汛限水位。
四是内外洪碰头,持续时间长。长江干流两度超警戒水位,超警时间累计35天,并长时间维持较高水位。长江干流与沿江湖泊水位同时上涨,江水位高于湖水位,内水长时间不能自排,干支流洪水碰头,防汛时间长、战线长。
(二)旱情。一是沿淮淮北地区发生伏旱。7月下旬至8月中旬,全省降雨偏少,淮北地区少6成,江淮之间少3成。特别是萧县、埇桥、灵璧、固镇、临泉一带降雨量少近9成,伏旱期间正值一季稻抽穗、扬花和灌浆需水高峰阶段,淮北地区秋季作物进入生长关键期,需水量大,加之高温蒸发,旱情发展较快。
二是江淮分水岭以北地区发生秋冬旱。9月下旬至11月30日,全省平均降雨61毫米,比常年同期少4成,其中淮北地区11毫米,比常年同期少9成。淮北地区平均连续无有效降雨日达37天,其中淮北北部地区56~69天,最大萧县达69天。11月26日实测,淮北地区10厘米土层平均含水率为16.1%~19.5%;10~20厘米土层平均含水率为16.8%~21.2%。由于淮北地区土壤表墒严重不足,对小麦出苗和弱苗生长不利。
(三)水旱灾害。1、洪涝灾害。全省主要发生三次洪涝灾害,分别是2~3月份皖南山区、7~8月份长江流域和9月份淮北地区暴雨所造成的严重洪涝灾害。短历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