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冷漠现象的心理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冷漠现象的心理分析.doc

对冷漠现象的心理分析 滕 善 摘要:面对需要救助的情景,很多人都采取漠视的态度。是道德原因,还是社会情景与人们的心理状态的原因?本文应用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通过实证性研究和论证,从社会现象和生活节奏等多方面论证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发生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心理基础,指出人们在“感觉超负荷”时,无意识行为和从众心理对救助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激发人们的救助行为和利他行为。从客观上更正人们认为的当前社会人们道德感下降的谬误。 关键词:漠视心理 助人行为 去个性化 生活节奏 从2006年的彭宇事件四川一老太跌倒,招呼孩子过来扶一下,孩子过去刚要扶,反被老太抓住,说是孩子将自己推倒的。幸运的是有几个目击者作证是老太先倒,孩子过来搀扶的。最终事实证明,3个孩子扶老太反被讹! 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当中,有很多理论谈及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如强调社会情景中,他人在场时对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的负面影响。如在场的人数越多,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就会越少。而独自一个人在场时,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反而会增加。这是因为,他人在场时,导致个体去个性化,使个体的责任意识降低或丧失;或者个体倾向于把责任分给其他在场的人,导致责任分散,使自己的内疚感减轻。另外,个体在遇到需要帮助的社会情境,首先会对情境的意义和性质进行解释和分析,判断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对自己的影响,最终决定是否应该介入。当情境的性质不甚清楚的时候,个体往往参考在场其他人的反应来做出判断。这种从众心理往往会导致出现围观现象。 以上是从社会心理学中分析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产生的普遍性原因。有没有一种实验方法,能验证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在不同国家、不同情境中发生的几率?这样我们就能较为理性地分析和判断在我们国家、我们周围产生的某些漠视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简单地下结论。 国外的很多科学家很早之前就对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们的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进行过大范围的实证性研究。美国加洲洲立大学的罗伯特·莱文和他的同事们造访了23个国家的首都,对助人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人口密集的程度是预测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的最佳指标”。人口密度越大,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的程度就越低。这是为什么呢?依据来尔格兰姆的理论,在人口众多的城市里,人们会有更多的“感觉超负荷”经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一直对人们狂轰乱炸。人们被动地在面对各式各样的事情时,首先考虑该事情与自己的主要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采取忽视的态度。这是习惯性的,是无意识的,与一个人的品行无关。“感觉超负荷”往往会诱发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在某个空间的人越多,人们的孤独感就越强,就越容易把需要帮助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从需要帮助的人身边径直走过去。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罗伯特·莱文希望能用数字解密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以及城市的生活节奏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他率领他的研究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再次造访了31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用当地的语言和实物进行研究,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研究可能遇到的障碍,结果再次证明了生活节奏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在生活节奏较慢的城市里,人们更乐于帮助他人。有着“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桂冠的理查德·怀斯曼教授在2006年通过实地测量与分析对全球32个城市生活节奏调查,我国广州生活节奏位于第四位,前三位是新加坡、哥本哈根和马德里。 所有这些都较为客观地提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在研究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时,罗伯特·莱文的研究结果中有确凿的证据显示,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如美国、英国和瑞士)远没有集体主义社会(如印度、叙利亚和中国)那么愿意帮助别人。有些国家或地区信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这些地区强调个人的需求和权利,而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国家和地区,人们会把自己看成是群体中的一员,因而倾向于为大局着想。这也解释我国主流社会为什么不能容忍见死不救的漠视行为。 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人们通常认为,信奉宗教的人常常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早在20世纪70年代,伊利诺伊洲密利克大学的心理学家戈登·福布斯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在诚信和助人方面,有宗教信仰的人和其他人没有明显的区别。 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需求,转而把自己当成更大社区的一分子?史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和斯科特·弗雷泽的研究显示,“先从小处着手”,就能够更容易地说服人们产生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这和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文档评论(0)

gshshx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