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8.1《.感受信息》WORD教案1.doc
第一节 感受信息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2.了解电话和电报。
3.能说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所作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难点:了解电话和电报。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录像磁带、计算机软盘、各种磁卡、电话实物及其挂图
五、教学设计:
引言:每当我们提到长城,自然会联想到烽火台。烽火台筑在长城沿线的险关和交通要道上。古代士兵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点燃烟火发出警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它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我们今天的探究,就要从烽火台开始,直到发现电脑网络通信的奥秘,寻找人类社会走向信息时代的脚印……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信息的概念
古代信息的传播
三、信息的记录
四、现代信息的传播
五、电报
六、电话
七、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九、课外作业 提出问题:当今世界的三大产业是能源、材料和信息,你知道什么是信息吗?
你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早期的信息传递具有哪些特点?
你知道信息的记录的发展历史吗?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信息的记录上作出过哪些杰出的贡献?
现代信息的传播主要采用哪些方式?
电报的发明者是谁?信息是怎样传播的?
出示电话的挂图和实物,问:电话的发明者是谁?它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和学生一起分析电话的结构
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波和因特网的相继出现,使人类的信息传播进入了新的时代
课堂练习
1.下列记录信息的文字和材料中,反映的技术最进步的是( )
甲骨文B金文C.木牍D.纸
2.电话机话筒里的金属盒、碳粒和膜片构造在一起,它的作用相当于( )开关 B.C.变阻器D.电磁铁话筒
听筒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电报的发明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通信手段和现在一样是“无线”的,如利用以火光传递信息的烽火台,通常大家认为这是最早传递消息的方式了。事实上不是,在我国和非洲古代,击鼓传信是最早最方便的办法,非洲人用圆木特制的大鼓可传声至三四公里远,再通过“鼓声接力”和专门的“击鼓语言”,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消息准确地传到50公里以外的另一个部落,不会像前段时间湖南卫视的“悄悄话接力”那样传得完全变了样。其实,不论是击鼓、烽火、旗语(通过各色旗子的舞动)还是今天的移动通信,要实现消息的远距离传送,都需要中继站的层层传递,消息才能到达目的地。不过,由于那时人类还没有发现电,所以要想畅通快速地实现远距离传递消息只有等待了…… 人类通信史上革命性变化,是从把电作为信息载体后发生的。1753年2月17日,在《苏格兰人》杂志上发表了一封署名C·M的书信。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电流进行通信的大胆设想。虽然在当时还不十分成熟,而且缺乏应用推广的经济环境,却使人们看到了电信时代的一缕曙光。1793年,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架设了一条230千米长的接力方式传送信息的托架式线路。据说两兄弟是第一个使用“电报”这个词的人。 1832年,俄国外交家希林在当时著名物理学家奥斯特电磁感应理论的启发下,制作出了用电流计指针偏转来接收信息的电报机;1837年6月,英国青年库克获得了第一个电报发明专利权。他制作的电报机首先在铁路上获得应用。不过,这种方式很不方便和实用,无法投入真正的实用阶段。历史到了这关键的时候,仿佛停顿了下来,还得等待一个画家来解决。美国画家莫尔斯在1832年旅欧学习途中,开始对这种新生的技术发生了兴趣,经过3年的钻研之后,在1835年,第一台电报机问世。但如何把电报和人类的语言连接起来,是摆在莫尔斯面前的一大难题,在一丝灵感来临的瞬间,他在笔记本上记下这样一段话:“电流是神速的,如果它能够不停顿走十英里,我就让他走遍全世界。电流只要停止片刻,就会出现火花,火花是一种符号,没有火花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又是一种符号。这里有三种符号可组合起来,代表数字和字母。它们可以构成字母,文字就可以通过导线传送了。这样,能够把消息传到远处的崭新工具就可以实现了!”随着这种伟大思想的成熟,莫尔斯成功地用电流的“通”、“断”和“长断”来代替了人类的文字进行传送,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莫尔斯电码。1843年,莫尔斯获得了3万美元的资助,他用这笔款修建成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全长64.4公里。1844年5月24日,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他那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 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电报的发明,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历史。从此,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嘀—嗒”一响(1秒钟),电报便可以载着人们所要传送的信息绕地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沪教版数学三上《数学广场-.-放苹果》教学设计2.doc
- 沪教版数学三上《数学广场―.分段》教学设计4.doc
- 沪教版数学三上《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doc
- 沪教版数学三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doc
- 沪教版数学三下《应用》WO.RD教案.doc
- 沪教版数学二上《乘一乘、填.一填》教案.doc
- 沪教版数学二上《乘法引入》.教案3.doc
- 沪教版数学二上《加与减》教.案2.doc
- 沪教版数学二上《吃掉的是几.》教案.doc
- 沪教版数学二下《数学广场—.—加与减》WORD教案之一.doc
-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8.1《.感受信息》WORD教案3.doc
-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8.2《.让信息飞起来》WORD教案3.doc
-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8.2《.让信息飞起来》WORD教案4.doc
-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8.3《.踏上信息高速公路》WORD教案1.doc
-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8.3《.踏上信息高速公路》WORD教案3.doc
-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20.1《.能量的转化与守恒》WORD教案1.doc
-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20.1《.能量的转化与守恒》WORD教案2.doc
-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20.2《.能源与社会》WORD教案1.doc
-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20.2《.能源与社会》WORD教案2.doc
-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20.2《.能源与社会》WORD教案3.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