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 灸 学 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 绪论 定义 针灸学特点 针灸发展简史 针灸治疗的病症及疗效研究 定义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针、箴、鍼――三字通。针,刺也,刺激穴位。(古代用竹刺) 灸、久 通。烧灼、灼体疗病之意。 针灸学在治疗上分为两部分: 针法:用金属制品(针)针刺一定部位(腧穴),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通经脉,调气血。 灸法:用艾绒制成艾柱(艾卷),在人体一定部位(腧穴)进行熏烤、烧灼,达到温通经脉,防病治病的目的。 针灸学特点 针灸在早期医书中称为“外治法”。具有如下特点 简:操作简便,使用工具、设备简单。 便:使用方便,随身携带。 廉:费用低廉,经济 效:疗效显著,收效迅速,适应证广泛。对内、外、妇、儿各科均适应。 如内科病:胃脘痛选足三里、中脘。头痛(头顶、偏头痛)选太阳、风池等穴,痢疾、腹泻选天枢、足三里。妇科病:痛经选三阴交;儿科病:疳积(慢性营养不良)四缝三棱针刺血,5天1次,疗程3~5月。外科病证:如疔疮走黄,三棱针刺血,挑断一段,针刺灵台、大椎;皮肤科病证:神经性皮炎可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加灸;眼科病证:火眼,选睛明、上星、太阳、耳尖刺血;喉痛选少商、商阳刺血。 目前统计,针灸可治疗300多种病证,对其中170余种有很好的疗效,余130种可辅助治疗。 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的起源 古代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称为 “砭石 ”。(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文》: “砭,以石治病也。 ” 灸法来源于我国北部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火的应用,为灸法提供了依据。(旧石器时代晚期)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仰韶文化时期,畜牧业比较发达,广泛饲养牛羊等有角动物,与拔罐疗法的创造有密切的关系(新石器时代晚期) 1.针灸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各种学术思想的进步,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促进了针灸学从实践经验向理论高度的深化,针刺工具由砭石、骨针、竹针发展到了金属工具,从而扩大了针刺医疗实践的范围,使针灸学术飞跃发展。 1968年在河北满城的西汉刘胜墓(公元113年)出土了4根金针和5根残损的银针,为我们古代九针的一部分原形。这个时期的灸法都是应用艾炷施行的烧灼灸法。由于九针的出现,才有了正式的针法。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帛书:反应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 2.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黄帝内经》: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这总结,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针灸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内经》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和经络系统相关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对经脉病候也有详细具体的论述,而且对奇经八脉有所认识。在腧穴理论方面,也有较为完整的论述,载有100多个腧穴名称,对特定穴理论阐述较详,特别对五输穴理论阐述比较全面,为后世腧穴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刺灸法方面有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对刺法论述较为详尽。在治疗方面论述了治疗原则,取穴配穴方面提出了具体方法。 《难经》:使针灸基础理论更加系统和全面。 《难经》进一步丰富充实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在阐述经络学说中的奇经八脉理论,腧穴中的八会穴、五输穴理论,刺灸学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得气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其八会穴理论对五输配属五行的五门十变理论,成为子午流注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关于双手配合操作和得气问题的见解以及提出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泻配穴原则等使针灸基础理论更加系统和全面。 3. 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针灸发展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收349穴,按脏腑、气血、经络、腧穴、脉诊、刺灸法和临床各种病证针灸等次序编辑,成为我国现存最早而较全面的系统针灸专著,对国外影响也较大。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使灸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纵观我国一千多年来的众多针灸学家,在针灸学术上的成就和建树,无不导源于《内经》《难经》《甲乙经》,无不是对三书内容的补充和发挥。这三书是针灸学共同的学术渊源和理论基础,在针灸学上的成就及影响最为深远。 针灸学派辈出,针灸理论更加完善 唐?孙思邈《千金方》:广泛的收入了前代各家的针灸临床经验,绘制五色“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首创阿是穴和指寸法。 唐?王焘《外台秘要》:大量采录了诸家的灸治经验,充实了灸法内容。为灸法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王惟一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刻于石碑供人拓印。以后又铸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