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俗与宗教
问津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与民俗旅游
对民俗的认识与定位
民俗存活于“山野”,民俗是古老文化的“遗留”;
民俗与传统的乡村文化有关,与现代的都市文明无缘。
田野来风
传统民俗观念的现代展演
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旅游表达
生活观察
“春运”:传统民俗观念的别样传达
“春运”的民俗意涵
“春运”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
“回家过年”背后——“家乡情结”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
—高适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
—来鹄
如影相随的民俗
传统的民俗观念并没有因为我们拿着掌上电脑,穿上时尚靓装,就远离了我们。
作为一种习俗惯制,它们总是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始终以不同的形式,传袭着过去,参与着现在,并干预着未来。
对民俗与民俗学的判断
其一,民俗文化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它潜移默化地养育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成为民族凝聚的基础,它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根基;
其二,由于民俗文化始终以不同的形式,传袭着过去,参与着现在,干预着未来,因此民俗学,就不仅仅是历史学、当代学,更是未来学。
学习民俗学的意义与价值
当我们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民俗和民俗学的时候,我们也便开启了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对我们所属民俗文化的理性思考,也便踏上了回归生活的文化自知之旅!
审视生活、理解文化的起点
人生仪礼与人生周期
诞生、成年、结婚、丧葬四大过渡性
人生仪礼构成了人生周期的全部
人生就是一条由生迈向死的直线……
认识自我和理解人生的基点
民俗文化给单纯的人生模式涂抹上丰富的色彩,使我们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文化人。
从被父母接引到尘世,到儿女守护身边的临终送行,我们都会自觉地接受民俗赋予给我们的点点滴滴。
民俗生活何以永续相“传”?
衣食住行——“食” (个体生命的延续)
婚丧嫁娶——“性” (群体生命的延续)
民俗的本质:传
“传”的内在机制
“习俗化”(民俗养成 )
理解“习俗化”
中国四大传统民俗节日的意蕴
春节:拜年:祝福吉祥 清明:祭扫 端午:龙舟竞渡 中秋:明月思乡
民俗节日与民俗养成
每逢佳节,习俗中人就会自觉地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在生活中,传承生活观念与生存本领,并对自己所属的民俗文化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正是民俗文化这种润物无声的传承方式,才使我们短暂的人生与那绵延不绝的文化根脉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三、民俗文化的特点与功能1.民俗文化的特点
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在其漫长的流变中,满足着人们生存的需要,它也是一个民族、一种文明得以延续的根基所在。民俗文化从远古走来,在绵延相续中形成了在时间、空间,以及内涵上的六个特点:?
① 口传心授、世代传习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最基本的文化传递特点;
② 空间扩散,形成许多同质或异质的文化圈,是民俗文化借助地缘关系移动的传播性特征;
③ 以家族、村落、社区、民族等群体为单位,不约而同地参与民俗活动,显示出其群体性;
④ 民俗文化因具有保守倾向而具有稳定性特征;
⑤ 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民俗文化也呈现出了被动的变异性特征;
⑥ 具有符号思维的象征性体系是民俗文化最为直观醒目的特点。
民俗文化的功能
民俗文化是在各个民族群体的民众中自然、自在、自发产生的约定俗成而又习以为常的文化。它的创造者、享有者、维护者和传承者是占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它左右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究其根本在于它不是广大民众生活的外在文化,而是民众日常生活本身,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中内化了的精神文化。因此,在民俗主体的习俗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①规范文化行为;②模塑文化人格;③传习文化成果;④整合文化心理;⑤调节文化生活。
点评:民俗在文化发展的流程中,不仅有动势,更有流向。各种显型的习俗,既有传统的纹理,也有未来民俗可供展现的依据。因此,我们从博大而深厚的民俗文化现象入手从事民俗学的学习与研究,是对“文化失忆”的理性回应,更是审视我们自身所属文化的智慧之旅!
民俗学研究的人文意义与社会价值
1.唤醒历史记忆,调适民俗心理
美洲印第安家园、新西兰毛利族聚落点、台湾日月潭九族文化村、以及深圳中华民族文化村的重建与仪式性的表演,都体现了现代社会人类对自身民间传统的眷恋和尊重。对传统习俗的追忆、怀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民俗文化的巨变所带来的心理失落。
文化理解与文化交流
民俗对内来说是一股凝聚力,对外来说犹如一道无形的篱笆;对内来说众人自动恪守,对外来说要得到尊重。
移风易俗与现代文明
男婚女嫁中的恶俗;“厚养薄葬”的当代面向;残留在观念中的迷信心理。
结语:相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