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泥护花 润物无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春泥护花 润物无声.doc

春泥护花 润物无声 ——记镇沅县和平乡一师一校教师徐应录 镇沅县教育局 “我愿化作春泥,孕育一朵朵娇嫩的幼苗。”这是在高寒山乡执教26个春秋的徐应录老师曾在自己的工作总结中常说的一句话。是的,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他的确像一方静静的泥土,默默无闻地耕耘着…… 镇沅县和平乡地处偏僻边远的高寒山区,山高箐深,地瘦水寒,是集“边、少、穷”为一体的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和平乡小学在响应国家集中办学政策下,现仅存一所一师一校点,那就是烂泥塘社小。由于烂泥塘社小地处偏远、山路崎岖难行,无法撤并因此保留了下来。在这个条件极其艰苦、只有巴掌大的学校里有一位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为山乡培育新人的好教师,他就是徐应录老师。 徐老师现年50岁,专科学历,1983年参加工作,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徐应录老师一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以校为家,公而忘私,任劳任怨,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在全校教职工中具有较高的威信。 二十多年来他呕心沥血、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扎根于苦聪山寨小学——烂泥塘社小。他用青春和热血在这里默默奉献,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正是他的朴实、执著和追求,得到同事的尊敬,家长、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在工作中,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认真阅读业务教刊,努力学习新课改、新理念、新教法。所教班级成绩在全乡一直保持中上水平。曾先后被评为县、乡级优秀教师及乡级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称号。 如今徐老师已年近半百,可以毫不愧疚地说,他把自己最青春最亮丽的时光献给了他深爱着的这片土地。 1983年9月,为普及基础教育,要在烂泥塘建校点,可是那里的条件太艰苦,公办老师难分去,即使分去了也留不住。当时徐应录老师初中刚毕业,校长找到他,希望他放弃继续升学的机会到烂泥塘任教。经过反复考虑他毅然答应了校长的要求,成了一名代课教师,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开始了自己的粉笔人生。 烂泥塘小学是一个新校点,环境条件就如其名一样十分艰苦。这里聚居着几十户苦聪人家,由于艰苦的地理条件抑制了教育的发展导致了农民素质低下、教育意识淡薄,建校办学难度较大。为此他挨家挨户去做动员工作,希望大家出工出力,凭借着执著去耐心说服群众。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在他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地平地基,砍柱子、砌墙搭瓦建房、钉制桌凳,再用竹笆把四周围起来,一个简陋的校舍建成了。条件虽然十分简陋,但徐老师其乐融融,这毕竟是他和村民们的心血啊!接下来是动员新生入学,通过耐心主动地说服动员,乡亲们都把自己的孩子送来了。从乡亲和孩子们的眼光中,他深深的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是多么地沉重。 徐老师所教村寨孩子,大部分是苦聪孩子。他们基本上是用少数民族语言——苦聪话交流,有的连汉语都难以听懂,要教会他们说汉话,学习课本知识,其难度可想而知。教学中,他反复让孩子们听、说、读、写汉字,一句话几乎要重复好几遍,孩子们才能听懂,一直教到孩子能清晰吐出汉字发音为止。由于条件限制,路途遥远难以集中办学加之教师缺乏,只得采用复式教学,即两个班级同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讲好一个班级的教学内容,布置学生练习,又去讲另一个班级的教学内容。其中的艰辛,无法向别人诉说。现在他所教的苦聪孩子,不仅能流利说普通话,还能准确言辞达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富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使生活在边远山区的苦聪人得以扶贫救助。徐老师也用自己的行动为苦聪人的发展进步,做着自己热血践言。可以说,烂泥塘五个社苦聪人的民族文化素质的进步变化,有徐老师的一份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许多苦聪孩子求学是成问题的。孩子想上学,家长不支持,或者是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徐老师就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到家家户户去动员。由于山高坡陡箐深,有时一去就是一天,到晚才能回到学校。孩子动员来了,可学费却仍无着落,徐老师便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一一三十多元钱,为孩子支付学费。记得他曾教的一个名叫李兵的学生,自小父亲去世,兄妹俩和母亲相依为命。这孩子很聪明伶俐,很想读书,当徐老师到他家动员时,“一贫如洗”的家境让他辛酸地流下了热泪:房子是用树杈和茅草搭建起来的,家中的生活用具极其简陋,墙角一张用竹笆搭成的地铺上只有一床单薄的被子,想必就是母子三人的卧室。孩子身上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徐老师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成全孩子读书愿望。徐老师负担了李兵同学六年的学费,到读中学时仍不时给予帮助,现在李兵快要大学毕业了,他对徐老师的恩情至今不忘。 还记得有一次,为了找回一个失学的孩子,他跑了三四趟。没想到家长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生气的挖苦道:“我的娃子,我想让他上学就上学,想让他干啥干啥,你管不着。”他强忍委屈,仍然苦口婆心地劝阻,从下

文档评论(0)

gshshx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