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27-328.
[22]方建国。刘云海,王文清等.板蓝根清热解毒实质研究[J].中草药,2008,39(3):321—324.
报,2000,35(3):173—176.
[24]秦箐,侯华新,邱莉等.板蓝根高极性流分及其亚流分抗氧自由基的活性[J].中国临床药学杂
志,2001,10(6):373—375.
[25]许益民,陆平成,王永珍等.板蓝根多糖促进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
11(6):357.
[26]王本祥主编.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859.
[27]罗光浦.板蓝根多糖对于亚临床型尖锐湿疣治疗及局部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J].中国现代
皮肤科学杂志2005,2(5):403—404.
[28]金明哲,任东鲜,孟繁平等.板蓝根对机体免疫功能及流感病毒FM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
药.2007,18(2):394-396 .
SARS
X oftraditionalChineseremediesfor
ZM,ZhuX L,eta1.Screening
[29]Wang X,Cui
Water
treatment[J].ChinaJChin Med,2003,28(6):484—486.
[30]张顺财主编.内毒素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31]刘云海,林爱华,丁水平等.板蓝根对内毒素致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
报,2001,32(2):149-151.
[32]汪望植,刘朝奇主编.抗病毒中药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9.
[34]肖珊珊,金郁,孙毓庆.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
报.2003,20(6):455-459.
[35]雷黎明,潘清平.板蓝根化学、药理、质量及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
药,2007,18(10):2578—2580.
[36]安益强,贾晓斌,袁海建等.HPLC测定板蓝根药材及其制剂中表告依春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
志,2008,33(18):2074-2076.
[37]李楚源,方建国,张永涛等.板蓝根及板蓝根颗粒在制备防治内毒素血症药物中的应用[P].中国
专利:200810007549.8,2008—8-20.
[39]郭淑丽,卢鹏伟,牛乙茗.对板蓝根颗粒制备工艺的改进[J].中国药业.2008,17(4):16.
[40]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2.
[41]美将对白云山板蓝根抗病毒性进行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9—3—31(A4)
中药虻虫研究进展
李军德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虻虫为一味传统活血化瘀中药。《神农本草经》记载:“蜚虻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
坚痞,瘾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现代主要作为中药成方制剂如大黄庶虫丸之原料。近代临
. 128
床以本品为君,佐以陈皮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病症。虻虫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种类复杂,
对其分类、生态及其传播疾病与控制方面研究较多,药用方面研究较少。现将其研究进展概述于下。
1本草考证
虻虫一名,始载《神农本草经》,有木虻和蜚虻之别。经姜波、章明珠等¨’21考证认为:蜚虻即
今之虻虫。唐以前的本草仅有其药用记载而无形态等描述,故当时使用的何种虻虫已难以考证;唐
至明代的“本草”对虻虫形态和习性描述基本一致, “大如蜜蜂,黄黑色或黄色或黄绿色,食牛马
血。”“生于塘河、川谷,茂暑繁盛,产于江夏(湖北云梦、安陆)、霸州(河北境内)。”故唐
bivittatus
以后所用虻虫为今之虻科虻亚科黄虻属昆虫复带虻(双斑黄虻)Atylotus Takahasi等
同科多种昆虫的干燥雌虫体,与中国药典》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