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医证候研究思路与方法奉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罗瑞静何建成”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0032)袁灿兴
摘要:证候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基础研究的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也是中医药理论现代化
能够取得突破的关键点。课题组通过自身研究旁及他家研究,在证候研究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模式。
现将课题组研究模式介绍如下。以期为开展证候研究提供更好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证候;思路;方法;模式
证候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因此,长期以来,中医证候研究一直居于
中医基础研究的核心地位,是中医基础研究的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也是中医药理论现代化能够取得突破的关键点。在
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中医证候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证候规范化的研究、证候病理生理研究、证候规律研究、病证结合的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比较研究等等,并在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我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中医证候研究,在近lO
年的研究里,开展了帕金森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证候的相关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相对
成熟的研究模式,现将课题组研究模式介绍如下,以期为开展证候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I指导原则
1.1病证结合研究模式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论治的方式,是目前中医临床的主流。这种诊疗方式是在对疾病作出确切的现代医学
诊断后,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为符合临床实际的某个证型,在此基础上遣药组方。因此,我们在开展证候研究
时采取“病证结合”研究模式,在明确疾病的前提下,开展与之相关的证候研究。
1.2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在研究过程中。采取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一步规范疾病证候分型及
宏观诊断标准。而微观研究的目的是阐述证候发生的机制和研究可用于辅助临床辨证论治的微观诊断标准,以及疗效
评价。
首先从宏观层面对疾病进行研究,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挖掘,归纳出中医的基本证候,分析病因、症状、体征、舌、脉
等的构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半定量诊断、数理统计、模糊数学、计算智能等方法进行相关量
表研究,以了解证候诊断标准中的病因、危险因素、症状、体征、舌、脉间的相关性,迸一步确定疾病证候分型及宏观诊断
标准。其次,将宏观研究结果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设计实验,开展相关病证实验,进行微观研究。阐述证候发生的机制和研
究可用于辅助临床辨证论治的微观诊断标准,以及疗效评价等。
2具体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从古今中医文献中挖掘与疾病相关的证候内容
通过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病证相关中医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与证候研究相关信息,比如:证型分类及进一步规
范化后确立的证候诊断标准等等,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1.1从古代中医文献中挖掘与疾病相关的证候内容
我们课题组通过中华医典对帕金森病古代文献进行研究【圳,搜索到相关条目584条,从中提取所得病位要素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722)、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s30302)
··通讯作者
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
肝、肾、脾、心、肺;病性要素有:风、痰(湿)、热(火)、寒、气滞、血瘀、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结合手工检索结
果,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本虚指肝、脾、肾亏虚,标实则指风、火、痰、瘀。发病之初,病变轻浅,以风、火、痰、瘀为主,而
病变迁延。则可导致虚实夹杂,终则病久及肾,以致肝脾肾不足,气血阴阳俱虚。
2.1.2从现代中医文献中挖掘与痰病相关的证候内容
献进行研究【1,2J。在所获符合要求的49篇原始文献中,经初步分析与本病相关的证候要紊。共有507种,病位要素为:
肝、肾、经络、脾、心、脑、筋骨、营、胃、卫、肌肤;病性要素为:阴虚、气虚、血虚、内风、痰、血瘀、热、气滞、外风、湿、阳虚、髓
亏、阳亢、内寒、寒。出现证候名称总计有190个,整理后证型名称有42个(包括兼证,但未对含有兼证的证型进行最后
占8.95%),气滞血瘀(13次,占6.84%)以及肝风内动(11次,占5.79%),风痰阻络型(10次,5.26%)。
上述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病证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但对中医证候分型及诊断标准进行准确把握,尚需结合相关量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