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伦敦语言学流派.ppt
第八章 伦敦语言学流派 本章内容共分六小节,根据每小节所讲内容,将这六小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概论 第二部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 第三部分:“新弗斯学派”—韩礼德的语言学理论 第一部分 概论 一、伦敦语言学流派的兴起 1、英国语言学的发展 从11世纪开始,英格兰开始有了自己的标准语言—英语。早在15、16 世纪文艺复兴之前,英语研究已在英国本土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正音学、词典学等合乎规范化要求的学问首先发展起来。 19 世纪末,出现了像亨利·斯威特(Henry Sweet,1845- 1912)那样的语音学家,他的《语音学手册》(1877)被誉为“教会了欧洲人语音学,使英国成了语音学这门现代科学的发源地。久负盛名的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1881- 1967)继承了斯威特的工作,成了英语语音学和普通语音学的先驱。 2、伦敦语言学流派 英国理论语言学的创始人是与琼斯同时代的约翰·鲁珀特·弗斯(John Rupert Firth,1890- 1960)。他培养的学生中最著名者有韩礼德(M.A.k.Haridy)、罗宾斯(R.H.Robins)、莱昂斯(J.Lyons)等。 伦敦学派是以长期在伦敦大学的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教授语音学与语言学,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第一任语言学教授弗斯(Firth)为首的语言学派。因弗斯长期在伦敦大学任教,故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作“伦敦语言学派”。 伦敦语言学派的发展过程是对前人的语言学思想的传承和后来者的继承和弘扬。 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意义”思想是伦敦语言学派的思想源泉,弗斯的情景语境理论是伦敦语言学派存在的基础,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是对伦敦语言学派的语言学思想的发展。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更是一个语言研究不断逼近语言本质的艰难过程。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理论 1、人物简介 2、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意义”思想 《基里维纳语的分类小品词》 伦敦语言学派的语言研究开始于人类学。马林诺夫斯基曾在新几内亚东部的特罗布兰德群岛做过实地调查,研究当地土著族的原始文化。两年后发表了《基里维纳语的分类小品词》一文。在文中,他表达了以下观点: (1)语义是解释一切语言现象、语法分析、词汇分类的基础。反之,形式标准不是语言解释、语法分析、词汇分类方法的基础。——即重意义,不重形式(提出“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与索绪尔及以后的结构主义的观点不同)。 (2)一种语言形式的出现、使用和变化,与一个种族的文化和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即,研究一种语言必须从语言环境出发(提出了情景语境理论)。 1923年《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区分了两种语言使用的情境: (1)“有魔力的”情境—“语言环境” “似乎一个词、一句话可以直接使外部世界发生变化”。(注:“语言环境”一词最早是由德国语言学家维吉纳Philipp Wegener提出。) 思考:马氏的“语言环境”的范围包括哪些? (2)派生使用的情境 就是语言的使用与语言环境没有任何联系。 口头语言常常与当时的环境有关。马林诺夫斯基根据口语使用的语境,将口语分为三类: (1)语言与当时的身体活动有直接关系; (2)叙述中使用的语言; (3)“自由的、无目的的社会交谈中”使用的语言。马氏称这种话语为“垫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说什么或话语意义都不感兴趣,他们说话的唯一目的是避免保持沉默。 从(2)、(3)点可以看出,马氏所说的话语的意义取自于语言环境是不能成立的。 此外,在这篇文章中,马氏还讨论了普遍语法的范畴问题。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普遍性范畴是“真正的范畴”,他们反映了人类对待生活的普遍态度。 普遍语法的范畴中第一类就是“名词实体”,动词类在儿童的心目中出现得较晚。除此之外,普遍语法范畴还包括代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名词的各种格和介词。 1935年《珊瑚园及其魔力》 1935 年,马林诺夫斯基发表最后一部语言学著作《珊瑚园及其魔力》(第二卷)发展了自己的语义学理论,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第一,规定了语言学的研究素材。他认为孤立的词不过是臆造的语言事实,不过是高级语言分析过程的产物。有时候,句子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单位,但即使是句子也不能看作完整的语言素材。在他看来, “真正的语言事实是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话语” 。 第二,有些音不是单义,而是有一个“意义范围”。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语音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则不能称之为一个词,应该认为是同音的两个词。以汉语“花”一词为例: A、她很喜欢花。 B、这本书花了我十元钱。 对以前观点的修正: 《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一文区分了两种语言使用情景,在此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