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论教”--主体性教育的本土言说.docVIP

“以学论教”--主体性教育的本土言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 要 中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但教育学科在中国却是个舶来品。中国近代以来的教 育先是仿日,仪美,再是崇苏,一直在学习、借鉴别人。难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 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固然是好,但丢弃、中断自身优秀的教 育传统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创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追求教育学科的中国化、本土 化是中国教育研究者一直以来的梦想。众多学者和教育研究者也在大力提倡教育研究 的本土视角,追寻教育学科的自主性、自立性。 自 80 年代以来,主体性问题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备受关注,研究者们争先谈论并 建构了主体性教育理论,但研究者们在论证和表述主体性教育时却使用的是西方哲学 的话语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蕴含“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因此, 本研究通过分析早期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主体性内涵,欲立足本土资源,从本土和 传统视角对主体性教育进行言说,以推进主体性教育的学术积累。杜成宪教授的中国 古代教育思想实质是“以学论教”的观点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绪论,笔者就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做出了阐释,并对相关研究 进行了综述,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部分是对理论依据的论述。本部分首先阐述了“教”字和“学”字的内涵及 渊源,并得出结论:先有了“学”字,后又在学的基础之上演变出“教”字;其次, 论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实质:“以学论教”。 第三部分是从师生关系方面对主体性教育进行了本土言说。早期儒家对于师生关 系的论述表现为伦理道德关系层面的师生平等,情感关系层面的融洽、关爱以及教学 关系层面的教学相长三个层次,这正与主体性教育倡导的师生关系相一致。 第四部分是从教学过程方面对主体性教育进行了本土言说。从培养学生的主体 性,即从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阐释了早期儒家与教学相关的言行中蕴含 的主体性涵义。 关键词:以学论教;本土;主体性教育;师生关系;教学过程 iv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education, but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China ia an exotic.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 first learned Japan, then was the imitation of the USA, then imitated Soviet. We have always been learning from others. Doesn’t the thousands of years’ history have a little merit?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is necessary, but discarding and interrupting its own excellent educational tradition will have more losses than gains. Therefore, creating Chinese education and pursuing Chinese education’s localiz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dream of the researchers. Many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advocate that our educatonal research should hold the native perspective and pursue the education discipline’s independence and self-reliance. Since 1980s, subjectivity ques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centre in education area. Many schaolars and peofessors are eager to put forward their opinions about subjectivity question. So, Subjectivity education theory is created. But when the researchers demonstrate and explain the Subjectivity education, they are all using the western philosophy discourse syste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broad

文档评论(0)

zxl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