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docVIP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doc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珠海市二中 杨 国 新世纪已经来临,重视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摆在世人面前更加迫切的主题。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强调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进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自觉地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无疑是一项富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重要内容。怎样引导学生结合教材,采用有效办法来适应形势,重视眼前与长远,避免掠夺性开发自然,强化环保和发展良性循环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意义 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环境观有着较为突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为它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统一性。人类活动必须与自然同步,符合客观规律,按客观事物本身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另外它还可以培养学生追求一种生态美、环境美的境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人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然,与自然共生共长。工业革命前的田园和工业革命后的废渣;江南园林的古今;丝绸之路的绵长和衰退;古代城市的荒墟和沙漠风尘的肆虐,无一不反映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的泪痕。同时还可培养学生多向大自然学习,把科技的发展借鉴在历史发展变化的扬弃上。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都折射着人类环保的智慧。山水画、民俗画、宗教画和石竹画、虫鸟画渗透出一种自然恬淡和历史的底蕴。无疑它又能形成学生的地球整体性认识,学会看护家园,激发他们爱自然、爱和平、爱祖国、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 发掘教材关于环保意识的材料 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多彩丰富的历史文化,可谓绚丽多姿、雄奇壮美。可以说教材中许许多多的环保历史有待于我们教师用不同的角度、层次和敏锐的环保眼光去探寻、认知和发现。以古人类人工取火、打制石器、穴居洞窠的史实去激发学生认识生产力提高发展的重要作用。半坡氏族的人们栽培作物、饲养动物、制作陶器反映了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水平的日渐提高,从而在生存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自主权。 尧舜禹时期,大禹父子治水的经历使人们认识到洪水自身的规律。鲧取土堵水却被洪水夺去了生命,禹承继父志,辟山开石疏导洪水引水入海,人民最终得以安宁。大禹治水使人们朴素地感到人类对自然的活动终不能违背规律。 古代江南的开发,北方劳动人民因战乱大批南迁。一方面他们带来了技术、劳力和工具,但另一方面围湖造田,滥砍乱伐,毁坏植被又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他们虽然逃避了战乱之祸却又逐渐地陷入环境破坏后的自然之灾中。 天府之国的富庶,李氏皇朝的盛世,武帝治黄的成功,黄河改造的灾难,明清水旱的交替,都辩证地从历史中弥漫着环境保护的得失,近代以来,森林被毁,草原沙化,物种灭绝,水气污染,地面沉降,风潮泛起,电磁辐射等,表明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在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意想不到消极性影响。 五十年代后期以来的几十年间,我们在客观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过高地估计了自我的意志去战天斗地,大规模地向自然开战使人与自然离心,这种改造自然的活动仅仅是人们为改变落后面貌追求国家富强的一种愿望,而大自然却毫不留情地对这些善良的人们进行了报复。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教训至今仍记忆犹新,令人难忘。 三、 突出强调历史中的环保性内容 环保性内容包含的环节和要素很多,本部分仅仅截取典型侧面予以阐释、挂一漏万,不一而足。 人口增长与生存环境的恶化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人口也在日益增长。明清以前我国人口增长不快,自然增长率较低,人的活动对大自然影响尚不严重,到康乾时期,由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逐渐恢复,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清统治区域人口达到3.1千万(1794年)。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增长速度,进而造成人多地少,人口膨胀的社会现象,康熙时人口与耕地矛盾更加突出,与水争地、围湖造田、辟山造地的情况有增无减,由于庞大的人口过剩,大量人口无地可种,破坏生态平衡的系列活动随即发生。在当时,人口增长一方面促进了耕地面积的扩大,社会财富的相对集中但另一方面过度增长的人口造成了自然环境难以承载的巨大压力,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必然是短暂的,节制人口,协调环境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可惜以农业为本的统治者不可能认清这一现实。 世界工业化浪潮下的人口膨胀、城市化、移民开发和资源掠夺都为人们提出了自然、环保危机的警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问题更加严重。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薄弱,使人口膨胀和人类的持续性发展成为不可能。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系列民族国家相继独立,经济发展和医疗进步,全球人口迅猛增长。急剧增加的人口对物质的需求反过来进一步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甚至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态、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