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七学年度第一学期「社会心理学专题研究」教学计画表.DOCVIP

九十七学年度第一学期「社会心理学专题研究」教学计画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十七学年度第一学期「社会心理学专题研究」教学计画表.DOC

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教學計畫表 授課教師:韓貴香 課程學分:2學分 上課時間:星期二上午10:10~12:00 研究室:I 706 E-mail: jessyhan@mail.tku.edu.tw 教學目標與範圍: 教學目標: 本課程旨在協助學生以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生活中的人際互動現象和行為,以增進對自我及他人的了解,並啟發學生對心理學相關課程的閱讀和研究興趣。 教學範圍: 著重在社會心理學理論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部分,特別是人如何了解自己、外在社會的氛圍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和判斷…等;除了指定參考書的閱讀和討論外並補充相關研究文獻。 第一週9/9 課程內容介紹,課堂報告分配 第二週9/16 第四章 社會知覺 有關social self Markus, H.R. Kitayama, S. (1991).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 224-253. 第三週9/23 第五章 自我暸解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 頁87-142。 第四週9/30 第六章 自我辯護與維護自尊的需求 Wenger, A., Fowers, B. J. (2008). Positive illusions in parenting: Every child is above averag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8(3), 611-634. 第五週10/7 呂信惠(2002)。家中手足比較訊息與手足關係之研究—以學業表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Hong, Y. Y., Chiu, C. Y. (2001). Toward a paradigm shift: From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cognition to social-cognitive medi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Social Cognition, 19, 181-196. 第六週10/14 黃光國(2005)。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見黃光國(著)「如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頁1-46。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李美枝(1993)。從有關公平判斷的研究結果看中國人之人己關係的界線。「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一期,頁267-300。 第七週10/21 周欣樺(2002)。人際競爭情境和人際和諧情境中的歸因型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韓貴香(2003):自我概念差異、不同生活向度滿足與正、負向情感感受之關係--以台灣女性幼教老師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 1-22。 第八週10/28 第七章 態度與態度的改變 林文瑛(2005)。從德性觀到教養行為—中介歷程假說。「中華心理學刊」47(3),頁229-248。 第九週11/4 有關人際衝突 Ting-Toomey, S. (1988). Intercultural conflict styles: A face-negotiation theory. In Y. Kim W. Gudykanst (Eds.).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p. 213-235). Newbury Park, CA: Sage. 黃光國(2005)。關係與面子:華人社會中的衝突化解模式。見黃光國(著)「如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頁97-132。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第十週11/11 期中考週 第十一週11/18 吳和懋(2001)。華人社會中人際衝突之勸說:理情行為取向與關係取向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韓貴香(2008)。人際關係與事件威脅性對華人成就事件自我呈現的影響。(國科會研究計劃,未發表之研究論文) 第十二週11/25 第八章 從眾行為 黃囇莉、鄭琬蓉、

文档评论(0)

rfx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