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孔子之“仁爱”与墨子之“兼爱”
——读《墨子与中国文化》与《仁礼之辩》所思
王晓然
摆在面前的两本书,《墨子与中国文化》以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为背景,通过对墨子十大主张的性质、后期墨家在逻辑学和科学方面的贡献、墨学衰微的原因和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辨。《仁礼之辩——孔子之道的再释与重估》则是梁家荣博士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梳理,重释古老儒学的核心概念,重估其思想的现实意义。笔者在读后则想借由这篇文章在比较中论述孔子之“仁爱”与墨子之“兼爱”的区别、动因及影响。
同样是对人提出“爱人”的要求,前者有阶级性,认为,后者则提倡广博无差别的爱,那么二者为何会有这样的区别呢?从这种差别是否可以窥见后来儒学得到发扬而墨学影响力迅速削弱的原因呢?
如若系统论述这些问题,对于孔子,我们需关注到其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主张以及哲学思想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墨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墨子·鲁问》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我认为这段话可谓是对孔子对“仁”的概念的拔高。事实是,“仁”在孔子看来是浅近的,人人可以触及达到的东西。“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他将“仁”的行事方针定格在每个人都做得来的程度,易懂可学,但成为颜回一般的“仁者”甚难,将其陶养成“无终食之间”的品格,经得住时间与逆境考验,则又是一番境界。孔子对于“仁者”和“圣人”的定义是不同的,“仁者”尚难,况乎“圣人”?
墨子的“兼爱”,可简单概括为待人如己,这相比于“仁”,又更接近于“至善”的境界。他认为一旦消除人我界限,则不孝、不慈、盗窃等不道德行为将变得没有意义。交相利使施受双方不再是森严等级的两端,而是两个相互对等的社会个体。
儒家差等之爱的基础在于周礼的“亲亲”原则。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13·18》)?墨子则认为,儒家的“差等之爱”最终必然会走向极端利己主义。这一点在他和巫马子的一段辩论中有所体现,详见《耕柱》。这同时说明,儒家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差等原则的前提正是肯定自私自利的合理性。
概括来说,孔子和墨子对于“爱人”的观念的区别在于,在程度上,前者尽管难于坚持,毕竟要求浅近,后者严格且更难达到;在范围上,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提倡广泛无差。
而究竟什么是至善的境界,笔者认为,不仅仅当是“待人如己”,甚至应该是待人高于己。善的概念,是必须经过考验的,也许不能只看付出多少,而是看它与自己的利益成多少比例。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那时的善才能像剥掉皮的葡萄,显露出本来面目。不,那样也未必,有多少牺牲里仍然包含的不甘和懦弱呢?如果一个人的善是因为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宁愿取而代之,这是好的。而如果是不忍自己幸福别人痛苦,害怕受到良心上的谴责,顾及面子,或者面对自我良心时的不忍——这是自己面对自己内心时的面子,这又能称作至高意义的善么?尽管行为上前后二者并无差别,内涵却已天壤之别。
大抵佛割肉喂鹰这类行为才称得上“至善”。然而这毕竟仍然是牺牲了一个个体。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有着作为政治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作为等级制度的“礼”,强调的是“名位”。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庄公十年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者人必从而之人者人必从而之墨子伦理思想主张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反对任人唯亲,它说,做官的不能永远都是高贵的,老百姓也不能永远都是下贱的。它主张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选择天下的贤人来充当。墨子反对统治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声援被侵略的国家,并为此而奔走呼嚎,勇敢地主持正义。墨子对统治者过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极为反感,主张对统治者要进行限制。对死人的葬礼,墨子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这些客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奴隶主利益维护等级制度差异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贵义》、《尚同》、《天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