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838.北京传统商业街道地域性现状对比研究
(王钰惜、武凤文、聂依依)
摘要:传统商业街道在我国已经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尤其在清朝发展最快,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北京作
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更是拥有大量传统商业街道。这些传统商业街道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
北京从封建社会到民国再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留下了浓厚的时代烙印和历史沧桑感,集中体现城市的
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特点。本文从街道的地域性入手,对北京传统商业街道营造的历史背景、发展沿革进
行解读和研究。根据北京传统商业街道的现状分布,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条传统商业街道,对其进行
案例对比分析,详细研究它们在街道定位、空间布局、街道尺度、街道活动以及沿街建筑界面的现状特点,
通过数据和图标的对比,总结归纳北京传统商业街道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传统商业街道、地域性、历史街区
1.总体分析
1.1 北京城市形态的解读
1.1.1 帝王秩序的建立
北京历史文化悠久,其作为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000 年前,北京都城的营建,基本上都
是按照严格的等级秩序,匠人营国的思想进行设计,即《周礼·考工记》里所述“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思想进行布局。
北京都城的整体布局成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具有强烈的秩序感。7.8 公里长的南北走
向的中轴线贯通全城,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将都城和宫城的轴线紧密连接在一起。在中轴
线两侧,建立左右对称的建筑群落,使城市整体呈严谨的对称格局,以突出皇城,体现帝王
秩序。城市的内部结构成方格网状,具有完整的道路系统,通过胡同划分出长条形的居住区
域,内部的居住建筑形式就是北京最为独特的,同样为对称结构的四合院式居住空间。北京
城市的规划从整体空间布局到街道划分,从宫城苑囿到民间宅院,无不体现着礼治秩序的思
想。
1.1.2 市井文化的孕育
明清时期,城市的社会结构里的等级制度依然存在,但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随着人们思
想越来越开敞,民间的市井文化越来越丰富,逐渐积淀了上至皇亲国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
姓的深厚的各阶层文化。胡同和四合院见证了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兴起。譬如著名的什刹海地
区,街区内建筑多以青灰色的四合院为主,尺度小,街道空间灵活多变,温馨宜人。什刹海
自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街道文化也以休闲餐饮和自然风景为主,营造的是一种亲切
平和的氛围,反映了平民市井的消遣生活。如果说故宫彰显的是皇权,那么市井文化倡导的
就是平等。今天,北京老城里仍旧保存着十分难得的传统城市风貌和大量著名历史建筑。帝
王秩序为北京留下了举世无双的建筑瑰宝,但市井文化更是北京能够传承至今的城市情感。
1.2 传统商业街道的历史沿革
1.2.1 早期商业街道的产生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城镇里就出现了商业活动的聚集。史料记载 《管子·小匡》“处
商必有市”,早期的商业活动就是在“市”中进行。《周礼·考工记》中关于 “坐祖右社,面
朝后市”的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的商业活动在地点上进行了限定。“市”是周围有墙,中
间有市楼的封闭市场。唐代的坊市制度是对“市”的最严格限定。这个时候城镇里已经形成
了固定的商业区,但功能混合的商业街道还没有出现。直到宋代,城市才逐渐打破了坊市格
局,政府允许商人自由经商,可以在街道上随处开设店铺,于是封闭市场瓦解的同时,沿街
的店铺也随之出现。这些沿街店铺主要以“铺、坊、宅合一”的建筑形式为主,出现了“前
铺后宅”、“下铺上宅”、“前铺后坊”、“下铺上坊”等传统的商业建筑类型,这种沿街商业街
的模式就是最初的传统商业街道,并一直延续了上千年。
1.2.2 商业街道空间的拓展
元朝时期的北京城称作元大都,完全按照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进行城市规划
和布局,商业区“市”就坐落于宫城北边,即钟楼鼓楼一带。钟鼓楼商业街区的形成,除了
严格遵循传统营造都城的规划格局外,还因其靠近古代重要水运河流——京杭大运河,使之
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到了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开始限制漕运,钟鼓楼的商业活力减弱,
商业中心逐渐转移至正阳门,即现在的前门。漕运受限,但北京城的商业发展却越发繁华兴
旺,其他的商业点还有圆明园福海之东的买卖街,长安街市集、南城的天桥市场等。此时在
之前“铺、坊、宅合一”的沿街商业建筑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前廊的商业街
道,大大拓展了商业空间。同时由普通街道向商业街道的转化时,摊铺和商店大量涌现,突
破了沿街空间的限制,侵占了一些官道空间,商业街道的功能更加混合和多元,体现了当时
开放的城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