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第 2l卷 第 2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Vo1.2lNo.2
2008年 3月 JOURNALOF、NINGBO UNIVERSITY (IIBERALARTSEDITION) Mar. 2o08
阅读的诗学
— — 重返艺术欣赏之路
徐 岱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I310013)
摘要:在所谓 “批评理论”的影响下,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实践已经被非文学的新形而上学所破坏。在
这种格局里,“艺术欣赏”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 “文艺研究”,其实只是以“艺术”为名的千篇一律的伪
政治诠释学。这种状况对以审美价值的传播为核心的艺术文化构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当代艺术哲学如果要
想有所作为,就应该正视这种情况,让 “阅读诗学”取代形形色色的 “接受理论”,以便恢复文学作为艺术
的存在。
关键词:阅读诗学;接受理论;艺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1—5124(2008)02—0005一】1
一 、 艺术作品与审美接受
在 《什么是文学》这篇文章里,法国存在论思想家萨特作过一个比喻:文学对象是一只奇怪的陀
螺,它只存在于运动之中。意思指艺术作品具有一种 “自足而不 自在”的性质。所谓 “自足”是指艺术
有其 自身作为艺术的特性,不是政治 、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工具。所谓 “不 自在”是指艺术的存在方式
有对物质媒介的依赖性。换言之,艺术品只是当人们看着它的时候才存在。它首先是无声的召唤,是
作为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提出来的。所以有 “作家带来语词,读者带来意义”这样似是而非的说法,以
及 “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这个容易引起歧义的命题。
这些论述的意思无非是强调,艺术不是如同一张桌子那样的,能够独立于欣赏者对它的关注而
存在的物品,而是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意义。重要的不仅在于,“对艺术的经验就是对意义的经验”,
还在于这种意义不属于大脑的认知活动,而只属于经验本身。换言之,“作品是通过观众对作品的体
验而实现 自身的”。所以诺贝尔奖诗人布罗茨基把小说和诗歌的本质解释为 剔“除任何杂念的交谈”,
解释学美学家伽达默尔提出要以 “形象”的概念来替换 “作品”一词。这些话的意思都表明,与 日常实
用物品的能轻易地被人使用不同,欣赏艺术需要特别的修养。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说:在某种意义
上,“成为一个艺术观众就是要踏上一个旅程,这个旅程将改变观众,也使他接触到绘画所表现的
世界。”儿
于是,优秀的诗人们往往有着对 “知音”的期待。陶渊明在 《咏贫士七首》的第一首就提出 “知
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唐代苦吟诗人贾岛的 《送无可上人》附注绝句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
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些肺腑之言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理想读者的期待。事实证明,这种
要求在艺术活动中并不容易兑现。所谓 “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就像元好问
的一联诗句里所写的那样:“文章得失寸心知,千古朱弦属子期。”战国时代俞伯牙与钟子期间 “高山
流水”的传奇,反过来也表明了优秀艺术家虽然不多,但真正的知音同样难觅。
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个典故,是关于两位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和梅圣愈之间的故事。欧阳修
收稿 日期 :2008—02—05
作者简介:徐 岱 (1957一),男,山东文登人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维普资讯
6 波大 学报 (人文科学版) 2O08
曾以 “举世之人Ⅻ梅涛 莫吾若也”fI 的, 『1『对悔 的钟渎 作者本人的r1述柑去甚远后,他也
承认:“披罔所赏,未必僻秉笔之人本意 ”这其中的原 彤彤色色,清代诗论家袁枚指出过两点。其
一 是El味的偏差一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