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文学的美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走向文学的美学.doc

走向文学的美学 ——从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说起 王 坤 (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走向文学的美学,高度注重对文学的具体阐释。文学作品中的美,主要体现为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实现和提升。在文学世界中,人的解放分两条路径:超越和进入。古典抒情作品更多体现超越精神;现代叙事作品更多体现进入品格。美学对文学发展的导向作用,不是呼唤经典作品的重现和国际大奖的获得,而是倡扬对我们民族当代精神面貌、心灵状态的独特挖掘与提升。 关键词:走向文学的美学;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超越;进入 一 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各种争论与新变之名目繁多,已是无需赘言的事实。但有一点可以说是勿庸置疑的:文学是美学的主要出发点之一。因此,同样勿庸置疑的是:文学也是美学的主要归宿之一。美学必须能够切近地解释文学,具体地解释文学。借用一句习语的句式:不切近解释文学的,不是完整的美学理论。然而,只要仔细地体味,就不难发现众多美学理论对文学的解释,往往偏向于抽象、偏向于拔高、偏向于忽略具体文学作品对美学理论的支撑。常见的美学争论中,被批驳的一方,几乎绝少遭到没能用其理论体系对文学作品予以贯穿始终的把握的指责。也许,美学研究到了该分头进行的时候了:在着重从理论角度构建美学体系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解释。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多半源自西方;殊不知,西方许多(并非全部)美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立足于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比如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如果离开希腊文学这块土壤,是难以生长出来的;英美“新批评”派、洛特曼等等,无不如此。 要想做到用美学理论解释文学作品,首先就要面临一个如何处理深为反本质主义所垢病的“美是什么”即美的本质的问题。杜书瀛先生及徐岱先生对反本质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剖析,十分精当,现在我们既不必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本质,也决不可放弃对现象的抽象。走向文学的美学,既不必指望它能够同时涵盖所有的艺术门类,也不必设置勿越雷池一步的禁令。至于究竟如何具体地运用美学理论解释文学作品,笔者以为,从“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p147﹞入手,更能解释文学的美学品格。 人自出生之日起,注定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无法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无法施展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无法得到解放,即无法全面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人之所以为人,主要表现为他与其他人一起在摆脱各种限制的过程中,创造了文明、创造了社会、并创造了对人自身的限制;同时也创造了人自身摆脱各种自然限制和社会限制的能力。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突破限制,解放自己、实现自己;从而面临更高层次的限制,在更高层次上解放自己、实现自己的不断循环过程。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就产生于人自身的解放,产生于人类实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过程和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其实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观的主要源头。 所谓走向文学的美学,关键就在于要能够正面回答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这种体现就是:沉浸于虚拟的文学世界,读者能以超过其它任何方式的深度和广度,摆脱现实生活里的种种制约,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实现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或者受文学世界的导引,完全逸出一切功利束缚,进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最理想境界;或者受文学世界的启发,返身观照现实生活,获得既置身是非利害之外,又动情喜怒哀乐之中的体验;更多的是两者兼而有之,偏向何方则取决于读者的教养及阅读环境。 尤为重要的是,人的解放,人们在文学世界中所实现、所发展、所提升的本质力量,往往潜在而执着地转化为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和提升主观精神世界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今天的现实,常常是人类昨天在文学世界中所表达的理想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就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和先导。神话这种人类最早文学题材的产生与消亡的过程,正是美的性质的经典阐释。 具体来说,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有两个基本层次:解放自己,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发展、提升自己,张扬人的最优秀本质力量。 在西方美学史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论,渊源于德国古典美学。从康德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问题“开辟了道路”﹝p162﹞起,席勒、黑格尔、费尔巴哈等相继对之进行了非常深刻、至今仍具有极高价值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伟大历史贡献,在于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问题,与人类的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在美学史上第一次引入实践观点,奠定了实践论美学的理论基础。在我国,经过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的两次美学大讨论,实践论美学思想日益成为占据主流地位的美学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美与美感的本质的时候,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p78-79﹞的观点,并指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创造,而人则懂得按照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