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文学中的制动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文本文学中的制动点:.doc

超文本文學中的制動點: 類型與應用 李順興 中興大學外文系 2004年2月出版)。 摘要   本文針對超文本文學的連結設計,依其美學效果(aesthetic effect),進行分類工作。目前共計整理出五種基本類型,包括空白(轉換)點(blank transitional point)、堆置點(sylleptic point)、暗指點(suggestive/connotational point)、關鍵點(key point)、嬉玩點(play point)。除檢視個別類型之外,另論及基本類型的混合運用,並在結論處,提及若干連結設計的屬性難以定位的情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增進讀者對連結設計的解,所引介的國外範例,可供中文超文本創作者參考。 關鍵詞 超文本文學,超連結,制動文本,制動點,制動,互動 術語解與研究概況   學者向來以互動(interactivity)一詞指稱超文本所需求的新型閱讀行為,也有學者開始改用制動(ergodicity)一詞,本文對二詞的使用,不擬區分。本文以制動點(ergodic point)一詞概指「超連結」(hyperlink)和「滑鼠事件」。這兩款資料切換設計幾乎是目前一般網頁的制式規格。另外,以「頁片」一詞統稱節點(node)、文字區塊(lexia)、網頁畫面(webpage)等相關譯名。而對於含制動點的頁片,依其位於連結順序的前(始)或後(終),分別稱為起始頁片(link source)及目標頁片(link destination)。亦即,一個含制動點的頁片,在尚未連向目標頁片時,稱為起始頁片,而若為被連結的對象,則稱為目標頁片。另一個必須加以說明的項目是制動點的連結標示(anchor)。連結標示是用來向使用者提示頁片轉換或文本變化的啟動區域。連結標示有的是由純文字構成,有的是圖形,有的則是兩者並用。這些連結作用區,需求使用者的「實體參與」(physical participation)或「制動行為」(ergodic behavior),以便啟動互動指令。實體參與的例子包括輸入、點選超連結、滑鼠碰觸某一物件以引發畫面的變化等等。在解釋過上述基本術語之後,可用簡單一句話道出本文的研究主題:本文檢視制動點、連結標示、制動點所需求的行為、起始頁片、目標頁片等物件之間的美學關係,並依此認識對制動點進行分類。   制動點的相關研究,打從超文本成為廣泛應用的溝通工具之後,便不曾停歇。文學領域也有類似的相關研究出現,這些研究通常是以轉換工具(navigational tool)的角度來看待超連結或其它資料切換方式,目標在於釐清連結的種類、功能類型、操作原理、路徑與結構議題等等,至於制動點所蘊藏的美學效果(aesthetic effect),其研究則零零星星。甘德(Anna Gunder)〈論超連結〉(“Aspects of Linkology”)歸納超文本文學中現有的連結與功能,周延而完備,至為難得,然如其序所言,研究範圍無法兼及超連結的美學意義討論。托斯卡(Susanna Pajares Tosca)〈連結實用學〉(“A Pragmatics of Links”)針對超連結的「抒情特質」(lyrical quality),進行案例分析,若干地方非常深入,但廣度仍嫌不足,也未以美學角度對制動點進行分類。派克(Jeff Parker)〈連結詩學〉(“A Poetics of the Link”)最可取之處為超連結的美學類型分析,詳細舉例演釋,只是其研究取向類似托斯卡,僅以單一部、而且是自己的作品作為案例檢視對象,且仍遺漏多種不同美學屬性的制動點,這點續論。伯恩斯坦(Mark Bernstein)〈超文本的範式〉(Patterns of Hypertext)一文,旨在探討多種超文本閱讀路徑所形成的結構範式。伯恩斯坦的範例,大都屬早期超文本作品,若要細究,這些作品的閱讀路徑可說都是由超連結串連而成,因此,伯恩斯坦整理出來的多種結構範式,也可說是各式連結設計的體現。伯恩斯坦的範式研究,驗證了超文本結構的變化複雜度,可是他並沒有進一步追尋這些結構在文學中的美學價值,亦即,他並不繼續討論這些結構如何轉化為美學形式、如何與內容相互激盪出意義。強森(Steven Johnson)《介面文化》(Interface Culture)第四章〈連結〉(“Links”),以文化觀察的角度,批判超連結的使用情況,之中略論及超文本文學,提到超連結具有類似「形容詞」和「動詞」的功用,但僅點到為止(1997: 130)。 分類與定義 和一般電腦遊戲做個比較,可看出超文本文學當中的制動行為,大都以「點」的狀態存在,時間的持續相當短暫。儘管如此,這些制動點有的飽含藝術能量,能夠增強文本的文學性。制動點位於兩個頁片的分、合之處,「既是隔離點,也是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