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米格-23战斗机简介 2009年02月20日 17:29凤凰网军事【大 中 小】?【打印】 已有评论0条米格-23战斗机,北约称之为“鞭挞者”。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变后掠翼单座单发超音速战斗机,是前苏联第一种重型战斗机,也是米高扬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挂帅的项目。1963年开始研制,1966年首次试飞,1970年投入生产并装备前苏联空军,1973年开始大量生产,1986年停产,生产总数逾4000架。米格-23有三种主要改型,其中米格-23是原型机;C/MΦ型是制空型;У型是双座教练机;MC是C型的出口型。除前苏联外,使用该型飞机的国家还有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及利亚、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越南、古巴、波兰和印度等。 技术性能 米格-23突出的性能是平飞速度大,高空时达2.35倍音速,低空表速达1350公里/小时,且水平加速性好,利于低空突防、高速拦截和攻击后脱离。但该机的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较差,如在5000米高度、0.9倍音速的最小盘旋半径为2200米,而它的对地攻击型由于武器挂载量较大,航程较远,低空突防速度大、装甲防护较好,倒不失为一种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的战斗机。 翼展:14.0米(后掠角18°40°)7.78米(后掠角74°40°) 机长:15.88米(不计空速管)16.71米(计空速管) 机高:4.82米载弹量:2吨 实用升限:18300米作战半径:1160米 最大起飞重量:18.4吨最大速度:M2.35(高空)M1.14(低空) 最大爬升率:160米/秒(2000米高度)230米/秒(海平面) 武器系统 挂架上安装着K-13(AA-2)环礁空空导弹的滑轨 各型米格-23战斗机机身内部均固定安装1门23mm的ГШ-23双管炮,备弹量200rds。米格-23有5个武器挂架:即左右机翼下各有1个,左右进气道下各有1个,机身下中央有1个。最大载弹量2000kg,主要的外挂武器有K-13(AA-2“环礁”)和/或Р-60(AA-8“蚜虫”)红外型近距空对空导弹、P-23P(雷达型)/T(红外型)(AA-7“尖顶”)中距空对空导弹、YB-32-57型火箭弹发射器(每个装32枚57mm火箭弹)、ГП-9炮舱(内装ГШ-23Л双管炮其弹药)和炸弹等。 技术背景 进入60年代后,从40年代就开始研究(德国Mep.1011)的变后掠翼技术开始走向成熟。我们知道:平直翼(除超薄平直翼外)有利于低速飞行。但当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会产生激波使阻力剧增。人们转向后掠翼(包括三角翼),后掠翼不但可以延迟激波产生,而且超音速时产生的激波强度比平直翼小得多。但是大后掠翼飞机的低速性能很差,需很长的滑跑距离才能起降,经济性和安全性都不好。变后掠翼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一般的变后掠翼由固定的内翼和活动的外翼两部分组成,内翼外侧装有贯穿机翼厚度的转轴,外翼通过转轴与内翼相连接且可在机械力的驱动下围绕转轴前后掠动。可变后掠翼变化范围通常在20到75度之间,在此范围内,由飞行员操纵调节后掠角,也可由电脑进行自动调节。变后掠翼解决了高低速飞行之间的矛盾。高速飞行时用大后掠角,飞机的阻力小,加速性好;低速飞行时使用小后掠角,机翼展弦比大,续航时间长,飞机的经济好且起降安全,缺点是使得飞机结构变得复杂,重量增加,可靠性下降。 研发过程 60年代初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的设计师们开始注意变后掠翼技术,他们分析了美国在研制第一种此类飞机F-111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根据自己的计算做了许多不同的模型拿到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风洞去作在不同状态下(起降、亚音速、超音速)的试验,试验的结果说明变后掠翼确实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飞机的性能。 MiG-23DPD“非教徒”前机身安装了两具升力发动机 当时设计师们在结构和气动领域需要解决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要找到正确的位置来放联接内外翼的转轴,进而决定翼展和翼弦。另一个问题是要决定内翼(固定翼段)的形状。其次还必须研制新的飞行控制系统。当时米高扬特意挑选了一批干劲十足,创意多多的工程师们来组成研制队伍,他们以创纪录的速度解决这些大大小小的难题,迅速拿出了原型机的初步设计:新飞机将使用由飞行员掌握,三级变动(16度-45度-72度)安装于上机身的可变后掠翼,将采用两侧进气而不是米格战机传统上用的头部进气布局,头部装载的新型火控雷达将使战机获超视距作战能力——可发射新型中程空空导弹,将装上大推力的涡喷发动机使飞机的外部挂载能力大大提高。新一代的青年近卫军们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着,原型机很快就开始进入了装配生产线。 MiG-23是米高扬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挂帅的项目,他本人在1969年5月27日于办公室中心脏病突然发作,被立即送入医院,从此一病不起,经若干次大小手术后于最后一次心脏手术后不治去世。为纪念他,米高扬

文档评论(0)

fc860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