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诗中的生命意识.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陶渊明诗中的生命意识.pdf

浅论陶渊明诗中的生命意识 杜瑞 (开封大学学生工作部 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陶渊明生逢乱世,目睹了种种人生的艰辛与生命的脆 会流淌着一种遗憾,在平和冲淡下隐藏着人生的素愿未展。 弱,因此,其诗歌对生命这样一个人类无法抗拒的宿命给予了充分的 二、生命之忧 关注。表现出生命之叹、生命之憾、生命之乐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终极 花谢了可以再开,春去秋又来、年复一年,山川I河流可以 追问,而生命之乐则是陶渊明生命意识的最高准则。 不废万古,为什么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且那么短暂,陶渊明再诗中 关键词:陶溯明;生命;意识 对死亡这样一个人类无法抗拒的宿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形影 神》中写道: 陶渊明生活于晋宋易代之际,这是我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 乱的时期之一,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在士 最灵智,独复不如兹!识见在其中,奄去靡归期。“】(页㈨ 人的心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酷现实使人深刻的 在他看来,人的生命甚至连山川草木也不如,一去无归。 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易逝,对生命的高度关注和思索成为一种社 在诗人看到“采采荣木,结根于滋,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会思潮。遍览渊明诗集,遍览陶集,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诗人对生 荣木》),由物及人,盛开的花儿早上灿烂无比,晚上却花叶凋 命的思索、对人生叹息与困惑,对生命乐趣的无限追求,对生命 零,而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可以超脱功名,超脱贫贱,但 的那份圆融与淡定,而这对我们深入理解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和诗 他却不能超脱生死,死亡给陶渊明的是强烈的预期性的焦虑和不 歌内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在他的诗歌中这种情绪被反复的表达, “昨暮同为人,今旦 一、生命之憾 在鬼录”(《挽歌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 自将近而立之年起任江州祭酒至不惑之年不肯“为五斗米 诗》),人死不能复生,即使是大圣大贤也难以逃脱这一亘古不 折腰向乡里d,JL”,而辞去彭泽令,十多年间时宦时隐的生活既变的自然规律,“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 是渊明为政治理想在困境中苦苦求索,也是一生中灵魂深处最矛 不得住”(《形影神》),在诗人归隐的晚年,这种生命追问愈 盾最痛苦的一个时期。这期间的诗作时常流露出时光飞逝、壮志 是强烈。在《悲从弟仲德》《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几 未酬的伤感。作为一个有着极强忧患意识的文人,儒家积极用世 篇文字,都弥漫着死的悲伤,“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死 的思想始终在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屡称“少年罕人事,游 亡本身并不可怕,但他意味着人的一切感觉都湮灭了,死亡的虚 戏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饮酒二十首》),时 无让渊明产生了某种莫名的惆怅和忧虑。在《自祭文》中,“人 光的流逝已使人感伤不已,更何况自己一事无成,于是就更加悲 生实难,死如之何j”,就是诗人发自内心的一声叹息。 伤哀痛。在写给从弟敬远的诗中说道:“历览干载书,时时见遗 三、生命之乐 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癸卯岁十二月作与从弟敬 既然壮志难酬,生命又如此短暂和易逝,那么,人活在世上 远》),借读千载书,学习古高人,“诙谐中表现了坚贞与超脱 有什么意义,人到底应该怎样活呢?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是 陶渊明生命意识的最高形式。魏晋时期是“人”的全面觉醒的时 的结合,正是对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与结合”,111(页56’诗人为 “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而不安,虽然闲居田园他并未忘却自己 代,魏晋名士的狂放和任诞是对传统孔儒人格的一次反动,表现 年轻时的志向,正如诗中所写“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 出一种放荡不羁,在如何及时行乐的问题上,渊明选择了一种独 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邀,孰不敢至!” 特的存在方式,开创了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田园生活方式,在他 (《荣木》),所以他苦苦的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的意的田园世界有壶中雅趣,躬耕郊游,有诗书琴花,他所说的“此 义,企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