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特点.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特点.doc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特点 机械工程学院2013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国际班 黄宇欣 201300301083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特点 【摘要】科学是一种文化,不同的文化土壤会孕育出不同的科学形态。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中西方科学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传统科学的主要特点是:偏重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偏重于经验总结,偏重于实用,偏重于用直觉和意会的方式理解问题,不重视对知识的检验和论证。这些特点与其传统的文化基因密切相关。既然中国历史上有自己的科学,而且这种科学和我们现在学习的、唯一流传至今的西方科学属于不同的形态,那么我们当然就必须搞清楚中国传统科学的特点。 (一)偏重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 纵观科学史,中国传统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而不善于深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以便对它们进行前后一致的解释。中国科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科学著作《墨经》、《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等,基本上都属于对自然现象的忠实描述,没有或极少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以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梦溪笔谈》为例,它由《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组成,共26卷。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建筑、医药、历史、军事、文学、法律等许多方面,其中属于自然知识的约36%。就形式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或记述类的著作,书中不仅记载了当时的许多重大科学成就,而且还记录了人们所观察到的许多重要自然现象,但作者并没有提出任何“科学假说”对有关自然现象进行统一的解释。中国古代其他科学著作几乎也都是如此。 中国古人为什么不想去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呢?清代学者阮元曾作了这样的回答:“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所以人们应当“言其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此古人立言之慎也”。(《畴人传》卷46)原来,中国古人之所以不想去探索、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这样,人们当然只能“言其所当然”(即只描述现象或事实),而不能“强求其所以然”(即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 (二)偏重于经验总结 中国传统科学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象《汜胜之书》、《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农书》、《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重要科学著作几乎都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在这些著作中,没有任何经过严格定义的科学概念,没有在概念基础上的严密推理、判断或证明,当然也看不到任何定理、定律、公式或原理。 以《齐民要术》为例,它的作者是北魏时期高阳太守贾思勰,成书于公元6世纪,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书。全书正文部分共10卷92篇,11万字。卷一讲耕种和收获,卷二讲谷类,卷三主要讲蔬菜作物,卷四主要讲果树类,卷五讲栽桑、养蚕、竹、木等,卷六讲家畜、家禽的饲养,卷七讲酿酒,卷八、卷九讲制酱,食品调剂和贮藏加工等,卷十介绍了我国当时产于南方的谷、果、菜类共149种。纵观全书,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农民实用技术大全。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以这些经验为基础,运用归纳和演绎方法推演或抽象出与西方科学类似的概念、定律、公式或原理来。 (三)偏重于实用 只要稍加留心人们就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天文学、农学和医学最发达,有人曾作过统计,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家绝大部分都是天文学家、农学家或医学家(数学家和工匠另当别论),其人数比例约在85%以上,而能够称得上是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人则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天文学、农学和医学与社会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在古代人的实践中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因此对定季节就有很高的要求。如何才能精确地定季节呢?无疑必须借助于天文学。人总是要生病的,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很可能会死亡,而要想治好病,当然就必须依靠医药学。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使大家吃饱肚子,并维持社会的存在,农学就成了各门学科的重中之重。因此,天文学、医学、农学就成了古代社会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这三门学科也就成了十分注重“经世致用”,不尚“屠龙之术”的中国古代人最感兴趣、最重视的学科。 事实上,中国科学史上的几乎所有重要著作都是直接为实用目的服务的,或者说都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甘石星经》、《浑天仪》、《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农书》、《农桑揖要》、《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抱朴子》、《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无一不是如此。当然,在有些科学著作中也记录了少量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易见到的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由于这些现象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所以通常都被归到“趣闻轶事”中,作者根本不想探究其中的原因。 (四)偏重于用整体、直觉、模糊、意会的方式理解问题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