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pdf
《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3期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
[日]露口洋介
【内容提要】2009年7月,中国当局允许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之后跨境贸易人民
币结算量迅速增长,可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迈出了一大步。但就目前来看,人民币结算仅限于
经常项目和一部分资本项目,尽管人民币交易在香港已较自由,但达到“国际化”程度还尚须时
日。中国当局允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目的之一是摆脱过度依赖美元。在人民币完全实现
“国际化”之前,推动货币多元化是一种次善之策,而日中间贸易结算使用日元对两国也是一种
选择。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外汇管制 跨境贸易结算 资本项目管制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 年7 月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并在2010 年6 月
扩大了试点范围,包括取消境外地域限制等。这一系列举措,让人们关注到人民币
[1]
的国际化 已经开始启动。本文就当前开展中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情况和今后的
展望予以讨论。
一、人民币是一种什么样的货币?
(一)人民币的交易情况
在人民币获准可与境外结算以后,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呢?
作者系信金中央金库上席顾问。写作该文时作者系日本银行国际局亚洲金融合作中心特别研究员。本文
由日本银行国际局亚洲金融合作中心吴冰翻译。
* 本稿为修订稿,原登载于《东亚》月刊(2010年9月号 霞山会)。本文笔者个人见解,不代表日本银行、信
金中央金库的立场。
[1]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政府并不使用“人民币国际化”这种表达方式。一般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试
点”。
109
国际经济评论
[1]
首先,我们来看人民币交易情况的特征。 2007 年4 月人民币日均交易额为150
亿美元,仅占全球外汇交易额的0.5% (2010 年4 月为0.9% ),交易额很少。而同一
[2]
时期的美元占比为85.6% ,欧元为37.0% ,日元为17.2% 。 人民币外汇交易的对象
[3]
货币基本上100%是美元。
其次,来看比较贸易额和外汇交易额的比重。全球外汇交易额大约是贸易额的
30 倍左右,但人民币的该数字却只有2 倍,新西兰元约250 倍,美元约200 倍,日
元约100 倍。可以看出,伴有资本交易的人民币外汇交易比率与其他货币相比非常
低。即便从2010 年4 月的数据来看,人民币也仅为3.5 倍,与美元、日元分别为
240 、140 的倍率相去甚远。
另外,境内市场非居民的人民币交易也基本不存在。而美元、日元、欧元等主
要货币在境内市场非居民中的交易比率超过50% 。除日元以外,亚洲主要货币的该
比率均在25%左右。这表明非居民的境内人民币交易受到严格管制。
再看境外人民币交易,基本上一种是被称为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的交易
(NDF )。它是以人民币远期为交易对象,但实际交易结算是用美元等外币进行清
算,不存在人民币的交割。根据东京外汇市场委员会统计,2007 年4 月在东京市场
[4]
的人民币交易中,97% 为NDF 。 可以说在境外,人民币原则上并没有向账户汇款
[5]
那样以实际交割的形式交易。 像这样的货币在实际业务中被称作不可交割货币。
(二)中国对人民币外汇交易的管制
人民币外汇交易特征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中国对外汇交易的管制。下面,
我们把对跨境资金流动 (贸易收付、借贷等资本交易)的管制,和对汇兑交易的管
[1] 露口等的论文(Tsuyuguchi, Y and Wooldridge, 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