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贫县会宁高考神话.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国贫县会宁的高考神话 2006年06月06日14:10 光明网      如此简陋的教具却教出了优秀的学生   高考在即,关于高考的话题又一次被广泛关注。十几年前,甘肃省会宁县的高考奇迹就已初露端倪,现在的会宁高考情况如何?本报记者深入会宁山区,对会宁教育进行了较 为全面的调查采访,试图解读高考的“会宁现象”。   引子:远近闻名的高考状元县   学过历史的都会知道这个地名——会宁。是上个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后会师的地方。   这是甘肃省中部的一个面积近6500平方公里的大县。   会宁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县,十年九旱,严重缺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极差,有些地方甚至被认为是人类不适宜居住的地方。   就是这样一个县,却是一个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就连温家宝总理都对甘肃代表团的会宁代表说:“你们会宁是状元县,我的秘书也是会宁人。”   让局长自豪的高考数据   在会宁,教育局长高生云脸上带着自豪的神情,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字: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截至2006年,全县已经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4万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有一组“百千万”的数字,即近200人获得博士学位,1000多人获硕士学位,10000多人获得学士学位。   难怪在2003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讲话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农村教育对培养人才功不可没,会宁是个很穷的县,但就高考率来说,张掖、武威还考不过。”曾在甘肃工作过的温总理对会宁念念不忘。   高局长向记者介绍2005年的会宁高考成绩时说,全县有6400多人参加高考,本科上线的学生就达1542人,比全省平均上线率要高得多。县二中的本科上线率甚至达到42%,“在全省也是可以数得上的。”   “2005年我们的高考升学率已经超过90%了。你再过两年来的话,我就要告诉你,我们给大中专院校输送的学生就不是4万了,就该是5万,乃至6万了!”说这话时,高局长笑得禁不住抽动着嘴角。   “状元村”、“状元家庭”   在会宁有一句话这样说:穷乡僻壤出“状元”。   这里的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哪个村又考出多少大学生,哪个家庭又出了几个博士,满脸露出既自豪又羡慕的表情。   于是,关于“状元村”、“博士村”、“状元家庭”的故事在全县时时传出,不胫而走。   在汉家岔乡的一个仅有十来户的小村子,家家都出过大学生,其中有四家出了博士。在老君乡阳赵社,这个全乡最穷的村子,30多户人家竟然出了50多个大学生。   一位姓阎的退休老教师,有10个孙子和外孙子,其中有9人考上了大学,而那个最小的还正在读高中。   郭城驿镇黑虎岔有一对退休教师夫妇,有三个孩子,两个考上了清华大学,一个考上北京大学。后来又都分别考上了博士,两个是清华大学的博士,一个是在美国和加拿大读的硕士、博士。现在都已经是教授了。   像这样的家庭也还有许多。前些年,会宁教育部门对考上博士的会宁学生列出了一张“好汉榜”,上面不完全地统计了108位博士、博士后。其中竟有不少是一家出了两三个博士的。比如柴家门乡的柴彪新三兄弟都是博士,后来又都做了博士后,等等。   会宁人对一家出几个大学生的现象已经不感到奇怪了。一位中学老师对记者说,这其实是榜样作用的激励,也是一个帮一个的结果。   教育局的干部告诉记者,会宁的老百姓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人的崇拜,是其他地方没法比的。在老百姓心中,对谁家有当多大官的、有多少钱的都不会眼红,而只看谁家出的大学生多。   上篇:高考催生“三苦精神”   在会宁,如果你要问老百姓,究竟为什么这里会考上这么多大学生?会有很多人把他们早已总结出来的“三苦精神”说给你:“家长苦供、教师苦教、学生苦学。”   在此基础上,又有人总结出了“五苦精神”,即“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亲友苦帮。”   家长:砸锅卖铁 供娃上学   会宁县地处山区。不仅县城离各乡镇很远,就连村子离乡镇也多达十几公里、几十公里。翻山越岭,学生上学路途遥远而艰难。所以很多村里孩子上初中,甚至上小学高年级都要在学校寄宿。这样,家庭的教育支出就要高很多。   因为连年天旱,地里的庄稼经常歉收。一位农妇告诉记者,有的年份秋天收的粮食甚至比春天种下的种子还少。“地是指望不上了,男人们只好都出去打工了。”   在王岘村,记者来到了一家姓邵的农民家,家里有四个女孩,分别在中学和小学上学。家里除了几样简单的家具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   那么4个孩子上学要花多少钱呢?女主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孩子每年上学平均交各种费用需要600多元,书费、试卷费及其他资料费也得几十元,生活费一年每人也得200元,这几乎是最低的限度了。宿舍没有电,只是中午做饭要用煤油,也得花钱。这样算下来一年就需要4000元。孩子父亲打工的收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