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病证结合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地位.pdf
试论病证结合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地位1
1 2
许颖智 ,张军平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
E-mail :xufanyingzhi@163.com
摘 要:对病证结合做一初步介绍,论述其理论体系的意义所在。主要讨论病证结合理论
体系的历史发展状况,当今病证结合的内涵,及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病证结合,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医圣张仲景首次提出了“辨证”一词;元代滑
寿在《读素问钞》中首先提出了“论治”一词,并作注释;清朝章虚谷著以《医门捧喝·论景
岳书》首次以“辨证论治”一词提出[1] ;任应秋先生力倡“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
则,是中医基本特点之一[2],[3] 。王永炎先生则提出遵循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
证言病,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原则,完善与推广辨证方法体系。中医要坚持自己的特色,
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灵魂,要真正做到辨证准确,论治恰当的唯一途径就是病证结合、
方证对应。对该理论加以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其在辩证施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
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进一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现就病证结合在
辨证论治过程中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就正于同道。
1. 病证结合的渊源
病证结合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从萌芽到成熟的不断发展完善经历了漫
长的过程,此过程积淀了历代医家所有理论与实践的精华,有着丰富的内容。历代医家在诊疗
疾病、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对病证结合理论的认识与应用经历了从无意识自发状态到有意识自
觉应用的转变[4] 。
1.1 古代之病证结合
1.1.1 汉代以前病证结合理论思想的确立
①病证结合论治思想的萌芽
中医病名最早见于甲骨文,是根据疾病的部位、生理功能来命名的,如目疾、足疾、疾
言等。随着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出现一些载有疾病名称的书籍,但其中无证侯记载。如《山
海经》中出现了根据疾病特点的命名,如瘕疾、痈、疫疾等[5]. 在《五十二病方》中则有人
病马不间(痫)、睢(疽)病、人病羊不间(痫)、尤(疣)等的记载,并出现一些简单的
方药,隐含了辨证用药的思想。
至《黄帝内经》不仅开创了辨病论治理论之先河,还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并由此产
生最早期的病证结合为基础的辨证论治的萌芽[6] 。但是, 《内经》尚缺乏病证的系统性和病证
理论体系的完整性[7],更难以对诸多疾病诊疗作出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是以辨病论治为主,寓
辨证于辨病之中,形成了辨病辨证论治的雏形。
②病证结合的理论基础
1本课题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资助,项目名称: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
准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03CB517102 。
- 1 -
《伤寒论》首先以六经病命名,再依脉症不同辨证,分别使用不同方药治疗。《金匮要
略》其篇名多是“辨××病脉证并治”可以看出,仲景是先辨病,后辨证,再参合症状的。仲景
的辨证论治建立在辨病基础之上,建立了以病为纲、纲下分目、目分诸证、据证设方、按方
择药的诊疗体系模式。
这一时期的病证结合概念比较模糊。病证混淆,时而称病,时而称证。就证而言,
在《伤寒论》中的不同篇章有不同含义,如指代症状、病、证候等,例如220条“二阳并病,太
阳证罢”及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 中的“证”,都是以“证”代病。这种以“证”代病的情况在
《伤寒论》中较为常见。
1.1.2. 晋唐时期病证结合理论初步形成
晋唐以来,有更多医家关注病证结合的重要性,此时期的特点是以辨病为主的病证结合,
甚至对某些疾病强调了辨病的重要性,明确疾病分类和分科,对疾病认识更具体。《诸病源
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都是按内、外、妇、儿等不同专科对疾病进行分类
再进行辨证论治的,并有辨病论治设方和辨证论治设方。另晋·葛洪《肘后备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麻醉中水电解质平衡管理.pptx
- 2025年新高考天津卷语文真题(解析版-).pdf VIP
- 腾势-腾势X-产品使用说明书-经典版(插混)-QCJ6490ST6HEV-腾势X插电式混动SUV用户手册20191212.pdf VIP
- 艾灸疗法ppt课件.ppt
- SHT 3225-2024 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设计规范.docx VIP
- 装饰装修工装饰装修工试题二十二.doc VIP
- 装饰装修工装饰装修工试题六.doc VIP
- 三年级 上 音乐 苏教版.doc VIP
- 装饰装修工装饰装修工试题五.doc VIP
- 2024江西南昌凤凰城上海外国语学校教师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