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分析仪报警信号正确识别.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 颖 三分类血液分析仪报警信号及其可能原因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报警信号及其可能原因 多种因素报警信号在XS分析仪上的表现 基本原理 基于颗粒大小与分布进行分析 参数 体积范围 WBC 30-300fL (加入溶血素之后) RBC 25-250fL PLT 2-40fL WL :WBC-LD下限鉴别线相对度数超过规定值 WU :WBC-UD上限鉴别线相对度数超过规定值 T1 :T1 白细胞分类鉴别线未定 T2 :T2 白细胞分类鉴别线未定 F1:“小细胞不确定”T1超出规定值 F2:“中细胞不确定”T1或T2超出规定值 F3:“大细胞不确定”T2超出规定值 (多见于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数量增多,未成熟红细胞、白 细胞碎片的产生) (多见于异常细胞数量增加或溶血不完全) WBC LD抬高T1无 T1抬高,且T2无 T1有但抬高 白细胞的凝集 常见于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 性疾病 高滴度冷凝集 EDTA抗凝诱导中兴粒细胞围绕未成熟细胞形成花 环 肿瘤疾病产生的粘多糖 处理方法:加热到37℃后在测定 因脂类代谢异常所致红细胞膜表面与外周血脂类 结合形成脂质颗粒保护膜,或红细胞膜表面结构 异常,正常浓度的溶血素无法破坏红细胞膜表面 常见于以下疾病 肝功能低下(肝硬化、肝癌晚期、胆道阻塞) 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制剂输液治疗过程中 异常血红蛋白症 血液学疾病 各种类型急性、慢性的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MDS 恶性淋巴瘤 骨髓转移癌 骨髓纤维化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非肿瘤性疾病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感染性疾病 原发性脾亢 RBC报警信号分析 RL RBC下限鉴别线相对度数超过规定值 RU RBC上限鉴别线相对度数超过规定值 红细胞碎片的产生 多见于DIC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心源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破碎综合征 其它常见于化学中毒、肾功能衰竭、血栓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化疗等 红细胞冷凝集所致假性红细胞减少 冷凝集素综合征:在31 以下时能作用于自身红细 胞抗原发生可逆性的红细胞聚集 特发性病例和继发性病例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或全身性红斑狼疮 肺炎支原体属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血吸虫、丝虫病、疟疾、非洲锥虫病、肝硬化、 非典等。 采样环节中血小板聚集 末梢取血不顺畅,组织液混入 抗凝剂干燥后混匀不好 抗凝剂浓度不够,1-1.5mg/mL 真空取血管采血后未充分混匀 1969年Gowland首先报道 可能的发生机制:抗原- 自身抗体反应 易发条件:抗血小板抗体升高、EDTA抗凝剂、 室温或低于室温(体外抗凝血中) 发病率:0.07%-0.11% 假性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多种疾病,如自身免疫 病、慢性炎症、病毒或细菌感染、代谢综合征 和肿瘤等,也可见于少数健康人 潜在的误诊风险高 9 血小板计数为20 ×10 /L是临床采取预防血小 板输血的医学决定水平 误诊为ITP或TTP病人 处理方法:形态学复检 更换枸橼酸抗凝剂抽 血后仪器复查 血小板卫星现象也是由于自身抗体引起的一种 免疫反应 处理方法:形态学复检 假性血小板减少 采样环节中的血小板聚集 EDT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卫星现象 巨大血小板 假性血小板增多 红、白细胞碎片的干扰 小红细胞对血小板检测的影响 红细胞冷凝集所致假性红细胞减少 巨大血小板所致假性红细胞增多 白细胞聚集所致假性白细胞减少 红细胞溶血不良所致假性白细胞增多 有核红细胞所致假性白细胞增多 主屏上显示P/N Positive (阳性) 包括三方面(DMC) D Diff Abnormal (白细胞分类异常) M Morph Abnormal (形态异常) C Count A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