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ppt

1.1 概述 工程地质条件的相互组合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在高山峡谷地带,地质结构 往往很复杂,多断层,甚至有活动断层。 在冲积平原地带,在距地表一定深度内广泛分布的是由各种砾、砂、粘性土互层组成的松软土体,强度低,易于变形。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揭示了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和演化的本质因素,是工程地质工作者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系统总结。 1.2 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控制因素 工程地质条件是长期地质历史发展演化的结果,而促使其发展演化的是不断进行着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伴随构造运动而产生。 外动力地质作用起源于地球外部能,表现为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1.2 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控制因素 大地构造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对工程地质条件形成起关键作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是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主导因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不断演变,工程地质条件也随着变化。 1.2.1 大地构造 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有不同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强度。 内动力地质作用最微弱的是固化最早的陆核或地盾刚性地块。其次是地台或地块,内动力地质作用最强的是大陆边缘,特别是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裂谷。 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有控制作用。 1.2.1 大地构造 在特定的大地构造剥蚀环境中,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一定的沉积岩石共生组合体。如在稳定地台区内的内陆开阔盆地,可形成河湖相砂泥质沉积层。在被动大陆边缘形成滨、浅海碳酸盐岩组合。在活动大陆边缘则形成半深海、砂泥质复合 1.2.2 自然地理 在地球表层,由于太阳辐射能而产生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和萌生的生物作用于岩石圈表层岩石而产生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系列外动力地质作用。这些作用既形成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又不断改造它,显然,其作用特性和强度也必然受自然地理环境所制约。 1.2.2.1 气候分带 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赤道地区获得的太阳能最多,极地地区获得的太阳能最小,太阳能沿纬度发生变化。太阳能的分布不均造成了气温、气压、风向、湿度、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地带性差异,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湿带到寒带的气候纬度分带。 1.2.2.1 气候分带 气候纬度分带导致了各带岩石风化作用的差异。在热带特别是湿润热带,化学风化强烈;寒带则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壳也变薄。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营力随气候分带而变化,在热带以至温带,营力主要是水体,在极地则是冰雪。在寒温带冬季气温低于0℃的地区,出现了季节冻结及与此相伴的冻胀、融陷;而在寒带则出现了多年冻结带及与之相伴的冰锥、冰丘、热融滑坡等地质现象。 1.2.2.2 干湿度地带分异 海陆分布是由地球内能造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分异。在大气环流和水循环中,海洋是提供湿度的源泉,所以由陆地边缘向内陆中心、海洋提供的湿度逐步减少,降水量因而随之减少,蒸发量则逐渐增大,于是气候也就由湿润、半湿润、半干旱转变为干旱,植被和岩石风化作用也有相应的变化。也引起外动力地质作用营力的变化。 1.2.2.2 干湿度地带分异 在海岸带主要营力是波浪和潮汐,在湿润半湿润带主要营力是地表流水,而在半干旱、干旱带主要营力则是风。不同的外营力形成各自不同的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和不同的沉积物。 由湿润到干旱带,水文地质条件如潜水的埋深、富水性、水的矿化度等都产生一系列变化,物理地质现象的突出变化是干旱区出现了特有的流动沙丘。 1.2.2.3 地貌的区域性变化 由内动力地质作用造成的隆起高原、褶皱山系、下陷盆地等区域性分异,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就产生地貌的区域性分异。形成区域性分布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地壳和地球表面地貌为地表综合体提供了基本格局,控制着水圈和大气圈对地表的作用,主要的有以下两方面: 1.2.2.3 地貌的区域性变化 气温随山体或高原的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由高山(或高原)底到顶出现气候分带。 气候的垂直变化引起植被、土壤、水文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则是外营力的变化,即由流水转变为冰雪,地貌形态、岩石风化作用、成壤作用、材料以及表层沉积物和物理地质现象也都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1.3 中国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分带的规律性 1.3.1 中国大地构造环境特征 1.3.1.1 地壳厚度与厚度陡变带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大陆岩石圈有明显的分块性,各块体的地壳厚度显著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地壳厚度区。 1.3 中国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分带的规律性 中国西部有全球地壳厚度最大的青藏高原,厚达60~70km,仅在柴达木盆地减薄至50km。它也是一个巨大的地壳厚度缓变区,等厚线均呈近东

文档评论(0)

gshshx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