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古诗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讲古诗文.doc

如何讲古诗文 四川有句关于杀猪的俗语:杀猪杀屁眼,各有各的杀法。如此实用主义话语,与另一句四川俗语“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是同一个调调。古文当然也是各有各的教法,至于怎么教,那是教者自己的摸索,与听者自己的感知,是否相契了。 只要我们看清末民初出生的前辈们的回忆录,我们一般都会看到他们小时读书的情形。由于新式学堂的兴起,许多人小时并不是一开始就读“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了。即便有的人读过,他们也喜欢课外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三侠五义》、《七侠五仪》等,并非那些正儿八经的古文讲本。这在胡适、蒋梦麟、顾颉刚、俞平伯等的回忆里所在多有。这并不是他们这些人才有的一个孤立现象,因为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形象塑造,很符合儿童及少年的阅读心理,这是稍懂得一点教育心理学的人,都应该具备的常识。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周振甫在《学点古文》一文里曾说古代民众读书不多,“有的只能念两三年书,可是他们有许多人还是学会了古文。他们怎样学会的呢?有不少是靠读小说书。他们通过读《三国演义》等小说,学会了阅读古文。《三国演义》的文字半文半白,开始看起来,对其中的文言部分也许还不习惯”,但由于故事情节入胜,人物形象有趣丰满,故能吸引人读毕其书。 “看过《三国演义》后,再找一些用古文写的小说看,像《聊斋志异》、唐人小说和笔记小说等等。以后可读些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传记文学,如《史记》”(《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P185,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周振甫还说像《史记》这样的书籍最好要有选注本,他没明说读谁的,以我所见,关于《史记》的选注本,以开明书店(后来工作于中华书局,系顾颉刚先生的同学)的老编辑王伯祥先生选注为最佳。 很多人选古文教古文,很忽视教育心理学常识。这在中国古代好像本不是个事,至少我看到很多人读书没有遵守“三百千千”的路子,一开始上来就教“四书五经”也不在少数。还有更离谱的做法,那就是老师对书籍不讲解,只需要你反复熟读而成诵即可,你是否理解文章的意义,他们并没有考虑。他们似乎都奉行“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原则,但搞忘了根本的一条,还没读上百遍,学生就开始厌倦那课文那书本,那如何解决呢?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及当今搞教育的人,真正着力探讨过这事的人好像也不多。不知是大家明知而故意忽略呢,还是觉得这事并不重要。在我看来,这是事关教育的有效性和趣味培养之重要问题,不可以等闲视之。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于某些艰深的经典,犹有可说。但对于普通的教材,采取这样的方式,是老师的无能与放任,以及对孩子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之漠视。一篇文章读了多遍,仍不晓其义,自然也有一些人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记忆力欠佳者就不一定能够完成。 教学的任务,不应只看资质相对出色者的表现,而且应该让资质相对贫弱者如何对课文的内容有兴趣。正所谓衡量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一块木板,而是看那最短的一块,才是比较正当地检验老师水平的办法。这当然不是说,老师只注意跑得慢的乌龟,而忽略或者抑制那些跑得快的兔子。正是这种意义上讲,因材施教特别培养所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变得非常重要。 我不仅主张教材编写要符合儿童和少年的心理,让他们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易与难当然是相对的,但从思维上讲就有一个如何从形象思维渐进到逻辑思维的过程。如果一开始的课文,就特别抽象甚至艰涩,那肯定是不符合儿童心理的。与二十世纪初期的一些教材编写相比,当今某些教材编写对儿童心理的考虑反而不足,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如有的教材将李绅的《悯农》放在第一册来讲,于城市孩子缺乏实际生活经验感知,同时还比较抽象。而且这样的诗说理味道太浓,教化意义太重,接受起来的难度自然有所增加。远不如骆宾王的《咏鹅》充满生活气息,既形象又有动感。甚至还不如选如今在网络上写古诗比较活跃,但所反应的却是当下生活的李子的诗词,更为有趣而贴切,如其中一首:“推大阳,滚太阳,有个神仙屎克郎,天天干活忙。 从东方,到西方,路好宽呀路好长,云来歇歇凉。”(《长相思》拟儿歌) 我们说教儿童要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那么教成人是不是有这样一个问题呢? 我认为依然是有的。如今白话文运动已进行了近百年,文言文的实际运用已减少到基本上消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步,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别说毛笔书法的实用功能基本消失,就是钢笔的功用也大为降低,很多工作已成为电脑键盘的天下。笔毛书法的实用性基本消失,但为什么还有一些人在练它呢?那是因为书法考级可以让小升初时占到些便宜,同时也可以培养一点孩子的心性,更有悟性者似乎可以走专业书法家的道路。当然,还有一点不可忽略,就是毛笔书法的汉字结构之美,也是促使不少人业余学书法的一大动力。 但不管怎样,由于毛笔的实用性基本上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它的群众基础就基本上已经丧失。群众基础丧失,其实成就大

文档评论(0)

shbky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