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公开课的研究与启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改背景下公开课的研究与启示 青岛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马勇军 kbmayongjun@126.com 讲座提纲 研究背景 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与实施—公开课课堂透视 公开课与教师专业发展—公开课过程研究 研究启示与建议 研究背景 公开课是中国基础教育界的一种文化现象,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中人们对公开课却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公开课在新课程推进中必不可少,发挥着阐释课程理念、提供教学范式、推出教学名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有的认为公开课虚假、造作、不利于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个人经历:上课者——评判者——研究与促进者 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与实施 ——对公开课课堂的研究 1、怎样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相联系 案例1:小学数学《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应用》 笔者:您觉得教材中为什么设立这一节? 教师:巩固圆柱体体积计算,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笔者:圆柱体表面积计算不是教材中内容,您为什么把它加到这节课中?你感觉加进去效果如何? 教师:我试讲时,感觉如果按教材上讲内容很少,只是让学生重复做习题,比较单调,所以我就加了这些,感觉内容充实了,但有点仓促,没讲透。 笔者:您觉得这节课怎样体现了与生活联系? 教师:教材上习题都是联系学生生活的。 笔者:您觉得做这些应用题就是与生活联系吗? 笔者: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圆柱体体积的问题,甚至结合自己生活给其它同学出一些题,是不是更好一些? 教师: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这样才是真正与他们的生活相联系,这样课堂内容就充实了,学生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形式也活泼了。 笔者:您现在理解这一节内容较少的原因了吗? 教师:课程要体现与学生生活联系理念,教材内容少是要给教师一些空间,让他把数学拓展到学生生活中。‘与学生生活联系’这句话,原来我经常挂在嘴边,但通过刚才您一说,我才知道,我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 案例2:小学语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课文讲到最后,教师播放了几张西部失学儿童生活、上学的照片:“现在还有500万这样的孩子,面对他们的眼睛,你想怎么做?”教育孩子们珍视学习、关爱他人、奉献爱心。 这一天是2008年5月16日! 感想1: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要贯彻这一教学理念,仅仅靠表面理解和口头宣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注意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并把这些内容有机整合到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方法设计上,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才能真正体现这种理念。同时这样做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当前评价考试改革也在体现这一点。 2、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案例3:一节一年级音乐课 教师用优美的声音说:“…春天是个生机盎然的季节,万物复苏、花团锦簇、鸟语花香… ” 教师语言很美,但过于书面化、成人化,让学生的理解受到影响。如果换成“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小鸟在唱歌”,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进入情境。 案例4:小学语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当提问理解彭德怀为什么发火时,有一位女生说是因为心疼大黑骡子,怕时间拖的太久自己会后悔。教师当机彻底否定,说彭德怀很坚决,他发火是不愿意再拖延时间,因为耽误一会就会有好多红军战士饿倒。 教师课后承认当时有些太武断了,彭德怀发火是因为他复杂的内心情感,而这复杂中对骡子的爱应占了相当的比例,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视角。 结尾教师让学生除了文中描写的情境外,再设计一个电影画面,有学生设计大黑骡子的身影和嘶鸣,还有设计一个孤独、凄凉的老人(彭德怀元帅)背影,老师马上纠正他们应设计“昏倒了再爬起来”的队伍和彭德怀元帅坚定的目光。 课后讨论中我们一致认为,把骡子或彭德怀背影作为镜头中的虚景不但想象合理,而且对理解“滚滚洪流”的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可惜老师没有及时抓住,反而还否定了学生的精彩回答。 案例5:小学数学《长方体》 课堂上,当学生按教师讲的顺序数长方体面的时候,教师却按照自己角度纠正学生,学生实际说的是左右,他却认为学生看的是前后。学生茫然地坐下了。 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关系后,教师用椭圆代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集合,表示他们的关系。(学生不知道集合概念,有两个学生耳语为什么长方体变为椭圆了。后面其它学生的回答也说明了他们不理解这个问题) 这位教师提问一个学生时,学生回答得很好,但没有按教师课件呈现的顺序,这位教师就多次打断学生:“先等等,先说…,再等会,先别说…”搞得学生思路都乱了。 她的提问方式:对不对?你们也是这样的吗?大家都同意他的观点吗?从来没有出现:有不同看法的吗?谁有不同意见?。 感想2:以学生为主体反映在教师教学设计、师生交流、突发事件处理的每一个细节,而不是刻意让学生去说、去动、去表演(配合表演)。即使学生活动再多,但如果不注意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总是从自己角度出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