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郑简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川郑简史.doc

川郑家往事略记 一、郑姓氏的来源 郑姓来源主要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氏,是皇族后裔孙,后稷之后,其远祖郑桓公,周宣王封,同父异母兄弟,姬友在郑称郑桓公。郑国后被韩国所灭,郑桓公十五世孙郑鲁迁居陈、宋之间,以国为氏,称郑氏。 二、川郑的来源 川郑是在明朝初年从河南荥阳迁移到甘肃镇原以东四十里的洪河川落户。据《庆阳历史大观》所载,在元朝统治后期,当地战火连绵,加之地震、水涝、干旱等灾害不断,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经济,明朝初年实行田屯制,朝廷规定,凡是流民或者逃户愿居住当地的政府都给予土地,移民开荒屯田,免税三年,三年后以每亩一斗粮收租。此政策实施后,外地流民纷至沓来。洪武二年(1396年)开始从山西等地移来大量农民,居住此地,从事屯田。洪武六年到八年前后三次大迁移,仅董志源约一万多人,主要是张姓最多。有二年张,六年张,八年张之称。即洪武二年,洪武六年,洪武八年。 1、郑姓迁移到镇原洪河川,当时居住在河北岸的,地名叫大沟,小沟是半山半川区,河的南面是刘家,白家和郭家三姓人。刘家是大户,所以叫刘胡同、刘坪、刘家沟。大沟往上是包家,段家,所以叫包家沟、段庄口。 2、川郑家原是一个五、七户。包家是大户最富裕,据说养下的鸭鹅,每天提着笼收蛋,势力也强。其次是刘家。郑家人穷、弱,常受到包、刘两家人的欺压,但郑家人人穷志不穷,为人忠厚老实。传说有一年来了个盗宝的喇嘛,从东到西,经过此地,晚上寄宿在郑家,和郑家老人闲谈,说起郑家人弱,常受包家人和刘家人压迫。那人说他去西面一个有宝的地方,要去盗,多则半年或者一年,少则两三个月就回来,我看你们郑家人这样忠诚厚道,我有办法帮助你们,你要同意就在我回来之前,做上八个碌碡,要绝对保密,老祖宗就听了那人的话,赶做了八个碌碡,几个月后,那喇嘛回来了。晚上秘密埋了四个暗的,外面放了四个明的。(暗的不知埋在何处,明的解放后在文革中损坏)。从此郑家人就慢慢兴盛起来。而包家、刘家和其他杂姓家随之慢慢没落下来,甚至有的人家干脆离开川郑到外地落户。一直到清朝中期,川郑再无杂姓人。郑家人依旧爱护、不欺负外来人,可其他杂姓人家来到此处还是坐不住,人口不兴旺只减不增。 3、郑家先祖勤劳朴实,家业逐渐发达。人丁兴旺,发展成为本地一个大户人家。地盘上至大岘原堡子,下到高田、席杨家,北至原郑家,北至掌孙、郭家沟,南北大约四千米宽,东西大约五千米长,形似一个方形。为了更好地发展,老祖先又置业于下郑、原郑(时间无考),从此弟兄三人分居三处,老大迁至现在的下郑,老三迁至原郑,老二仍住老户川郑家。这样就形成了郑氏三大户族,名曰川郑、下郑、原郑。郑氏原有老影图一幅,因人口兴旺、老影图画像已满,先祖接续修成了家谱,并建立了郑氏家训制度。有三大户指定专人管理影谱。影谱收藏在一处窑洞里,地点在小沟山旁边,很有名的老影院内。并定于每年清明前五日为祭祖日。在祭祖当天,同时报丁,谁家添了小孩,谁家少了人口,由负责人登记上谱。就可按房头查看哪房人丁兴旺,哪房人丁凋零。 4、祖坟在大沟坪,地名为杓把阙,坟埋了个杓把形。杓头朝下埋的人,杓把朝上吊着。历代耕地往下翻土,因而坟比地高出大约一米。每年祭祖,由老户川郑家人轮流当坟头。坟头家每年做一大缸黄酒,喂一头肥猪,到祭祀当天,将整缸酒抬到院中,缸底架火,烧热缸内酒水,待酒热时,用七、八根长三尺左右的芦苇,中间钻孔,插在酒缸里。酒好后,先敬老年人,老人们并坐在酒缸旁一起论酒。后是青年人站在缸旁吃酒,猪被煮熟后,分成小份,按丁有份。丁指男性,旧社会妇女不上坟。男的每人有份坟头肉,外加一个挂牛馍。此为坟头做酒、喂猪、蒸挂牛馍的来源。有户地(三大户留的祭祀地)在原郑家靠南面的山上,地名叫草梁,每年用这户地做祭祀用。 据老年人说大约在清朝中期,下郑家人回老户祭祖时,趁人不注意将族谱偷抱去了,原郑家人知道后,晚上回来把山神爷牌偷的也抱走了。从此以后,下郑、原郑再没回老户祭祖,川郑家只剩下老影,一直到解放后在老年人的照理下埋在了老坟里。记得我小时候从老影上看到,老祖宗一个人带两老婆,都吸旱烟,每人手里拿着长烟锅,带着烟袋。老婆戴的耳环比铜钱还大。老影是用布做的,装裱的很厚实,历史悠久,熏的都变黑了,老婆脸上都转了挂挂了。 5、正月初一摆关节 郑氏先祖是很讲究仁义道德,讲文明讲礼貌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美德代代相传。每年春节,大年初一人人都要走家串户拜年,互道平安。谁家供奉老影,神主就先拜祖先,后拜长者。平辈之间作揖问候。主家摆一桌碟子,烧上自己做的黄酒,给来拜年的人敬酒,小孩不会喝酒的就散核桃枣,还有自制的油炸果子、娄食等,每家如此。因为人口兴旺,家数日趋增多,一天拜不完,所以老祖先就商定了一个制度名曰“摆关节”,从户地内拿出一部分地租,选出有本领的厨家妇女(这个家庭的妇女黄酒要做

文档评论(0)

snj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