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文复习第一课.ppt
*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一) 2012届高三复习 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理解经典文化论著,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3+4 3+3 3+3 5 (6分) 断句 断句 内容赏析 4 (3分) 内容赏析 内容赏析 活用:悦、凶、薄、全 3 (3分) 虚词:所、因、以、于 虚词:其、而、焉、于 虚词:以、而、为、之 2 (3分) 实词:第、嫌、俾、方 实词:屈、鸠、大辟、遗 实词:病、去、角、蓄 1(3分) 2011年 19分 2010年 18分 2009年 18分 年份 近三年浙江省文言文阅读考查情况: 一、对照近三年的高考试卷,明确考查内容: 1.实词含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 复词、通假字9(优化P131) 2.虚词用法:18个虚词(见优化P137) 3.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4.断句 5.句子翻译 6.内容赏析: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选材特点 1.从体裁上说,选文一般为史传作品,或精美散文,主要以叙述为主,辅以议论,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部分选自《资治通鉴》)。 近几年浙江卷: 05年唐人孙樵的《书褒城驿壁》、06年明代方孝孺 的《蚊对》 、07年苏轼的《王定国诗集叙》、08年白居易传记节选、 09年苏轼的《宝绘堂记》、10年《魏书·胡叟传》、11年《新唐书·张文瑾传》 2.从内容上说,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至宋的这段时间内,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考点一: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考查内容: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偏义复词 4.通假字 复习思路:巩固课本文言知识; 结合语境推敲分析。 1.一词多义,重点掌握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二、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①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相如廷斥之 ③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便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④无游目视者 游目骋怀 ⑤既有令名,复求寿考 便言多令才 (到、往) (到、往) (当廷) (当廷) (使者) (使者) (放眼观望) (放眼观望) (美好) (美好) 二、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