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文章中心意思.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doc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本考点在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中均有,故在一篇中宋谈。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 “中心意思”的含义。我们认为,它至少包括这样两层含义:(1)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2)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相应地,高考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考查,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用意。虽然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对其考查方式有别,但本质是相同的。 ?其次,我们谈一下如何“概括文章中心意思”。因为现代文与文言文考查方式有别,所以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先说一下现代文阅读中的概括方法。 ?现代文阅读中,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实际上包括文段和文章两种情况。因此,下面的概括方法,是先说文段中心意思概括方法,再说文章中心意思概括。 ?(一)文段中心意思概括。 ??1.有中心句,找出中心句。 ?达尔文招待一位朋友,宴席上有两只烤鸭:一家是家鸭,一只是野鸭。达尔文对他的朋友说:“你发现了它们的区别吗?你看,家鸭比野鸭肥大,一个个像肥胖的绅士,一个像干瘦的农民。因此,他们的骨骼也不一样。家鸭要支撑肥胖的身体,用脚走路的机会也比野鸭多,所以家鸭的脚骨比野鸭的雄壮得多,用的多了就发达,就进化。可家鸭几乎不飞,所以,它的翅膀不如野鸭的坚强有力。不用,当然要退化。” ? 本段是有中心句的语段。中心句在语段中间,即“用得多了就发达,就进化”,这是达尔文对家鸭的脚骨和脚骨比野鸭的雄壮得多的原因分析后,提出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文段的中心。找出中心句就掌握了文段的中心意思。 ? 2.无中心句,筛选后概括。 ?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个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这个语段陈述的对象是“阴山以南的沃野”,共有四句话。第二和第三句分别阐述第一句的“跳板”和“苑囿”,是从“游牧民族”进攻的角度论述:第四句是从“汉族”际守的角度论述的;进攻和防守正是“战略地位”,从“范围…‘跳板”“排除(威胁)”三方面说明,可见“极其重要”。因此,答案是“阴山以南的沃野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 (二)文章中心意思概括: ? 1.抓关键部位。就文章的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都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文题常能反映作者的立意或命题角度,从不同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的开头或开门见 山,或设例引譬,文章的结尾或卒章显志,或总结全文、引申开拓,均与中心意思密切相关: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或揭示材料的深刻内涵,或表明作者的内心感想,往往紧紧围绕中心,与中心意思相去不远:而“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 (1)“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这是宋诗人范成大在《田时田园杂兴》中写的两句诗。一位科学家对这两句诗曾击节赞党说:它说明诗人对农业技术在行,懂得“隔墙诱竹”的知识。据老农讲:竹子最适宜于肥沃的土壤。邻居栽竹,如有人想“分享“,便可在墙根多施肥料,将鞭笋诱过墙来。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苏《水调歌头》中的一段。这位? “思飘云物外”的诗人,早在宋代就晓得月中宫殿比大地寒冷,这真是了不起的事。现代科学表明,当平原上的酷暑四十度时,珠穆朗玛峰的气温却低至摄氏零下几十度。在长空中的人造卫星,其背阳面的气温低到摄氏零下几十度,果然是“高处不胜寒”! ?(3)由此看起来,诗人写诗,是要懂得一点科学常识的。乍看来,自然科学所要求的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允许有夸张和虚构,而诗歌创作所企求的是热情洋溢和浮想联翩,两者差距甚大。但哲人说得好:“学问是一张网,网孔与网孔间处处相联。”自然科学,与诗人状物抒情,尤其是描写大自然景气,有密切的关系。 ? 归纳上文的中心。(不能超过16个字) 这是一道直接考查中心主旨的题。首先快速读原文,了解基本内容:第(1)段举了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两句诗为例,分析范成大懂得“隔墙诱竹”的知识;第(2)段举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词句为例,说明宋代的苏轼就性得了“月中宫殿比大地寒冷”的自然知识,并用现代科学进行分析印证:第(3)段是对前面两段进行总结,表明作者的观点。属于“分论一结论”型议论文,第(1)(2)段都是对诗句的分析,实际是两个“分论”’只有第(3)段是总结段,答案应在第(3)段找。这一段中没有作为全文主旨的语句呢?通过领悟,可知第一句揭示了中心:“诗人写诗,是要懂得? 一点科学常识的。”答案就是这个中心句。 ?2.归

文档评论(0)

docinpp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