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概括内容.ppt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文概括内容.ppt

2011届高考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概括中心与主旨 一、高屋建瓴,明确考什么 (一)《考试大纲》要求: 1、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2、文本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3、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与概括) (二)反思回顾,明确思维的起点: 存在的问题: 1、读不懂局部段意,读不懂主旨。 2、概括遗漏信息点。 3、表述思维混乱,无效语言多。 目标与内容: 1、技能目标:归纳与概括技能。 2、知识目标:技能知识、文体知识 3、情感目标:儒家文化中积极健康入世的人生观 研究过程(请一边听讲一边思考,并在相应的位置记录): (一)明确概念:主题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表现。概括作品主题,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等。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技巧探究 经典原题: 话说知音 林 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进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19.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19、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20、答案:(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21.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 (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例后归纳 概括具体内容的策略 策略一、从核心词句开窍 [开窍门路]现代文阅读高考测试有一项基本能力要求,就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这是基本的常用题型。解答这类题目办法多种多样,如果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是单句,注意从句子结构入手,如果是复句、句群,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文段,可以从标点入手,或从分层次入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通过分析找出文中(或句中)关键词句,或称核心词句,也就是体现文段(或句)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概括准确省力。 策略二、.用设问法开窍 [开窍门路]寻找核心词句是概括具体内容的有效办法,但是有些文章,有些语段,没有现成的中心句,找不到核心词,怎么办?那就采用设问法,给自己提问,然后结合原文来回答。一般来说如果语段是说明文,则问说明对象是什么,如果有多个对象,则问相异点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问记叙对象是谁,干什么,什么事,通过记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如果是议论文,则问主张或反对什么,证明一个什么道理。设问法也是一种准确概括的方法,而概括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 [示例]1992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29题 简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②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收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

文档评论(0)

docinpp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