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眼见为实.ppt
小组成员:莫平利 蒋璐 李宏伟 贺裴 黄明康 包书伟 讨论框架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眼见就为实? 哲学意义 对我们的指导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出处 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例1 齐威王行赏罚 战国时齐威王整顿吏治,廷议官员优劣。朝臣众口一词,纷纷赞扬阿城大夫政绩突出、精明强干;一致认为即墨大夫清高自傲、贪功图名。 然而,为了使奖惩的依据准确无误,齐威王接受相国邹忌的建议,派使者明察暗访,了解真实情况,看实绩,听民言,从而得出与朝臣相反的结论,最后即墨大夫受到重奖,阿城大夫被活煮。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 例2 《石钟山记》 郦道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 李渤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苏轼——乘船夜游,发现“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眼见就为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般指看到的可以是真实情况,而听人讲却可能是虚假的,道听途说,没有亲眼所见就不要相信。 但眼见是不是一定为实呢? 人们看见的就相信,没看见的就怀疑,甚至排斥。由于“眼见为实”在很多情况下是有一定道理的。人们往往会习惯成自然,下意识地把它作为真理。 1. 生理的缺陷 眼睛看东西取决于很多因素(光谱范围,光线亮度,直接受直线传播的光) 人眼反映的不一定是物体的本来面目,这是人眼本身的局限性和个人的状况决定的。 人的眼睛看到的只是通过可见光反映的物体这样一个侧面,而且,由于人眼的局限性,人看到的往往是这一侧面中的局部。 静止?转动? 幻觉? 弗雷泽螺旋 2.人为的弄虚作假 清明上河图 2.人为的弄虚作假——魔术 魔术舞台上常会出现惊喜,解密魔术,证明眼见为虚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2.人为的弄虚作假——政绩工程 政绩工程≠政绩 少量城市的虚伪经济繁荣欺骗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人。 3.不经思考 例: 颜回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就用汤勺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就把它吃了。恰巧这时孔子走进厨房,还以为颜回在偷食,就把他狠狠的教训了一顿。经过解释,孔子才恍然大悟。孔子非常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结论 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凡事如果总是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缺少静心的分析与思考,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有时则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即使是亲眼所见也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人世间的许多真相要用至真至诚的心灵才能体察得到,当放下自我观念的时候,识别真假的智慧就会自然而出。 哲学道理 1、学习别人总结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听来的,但也可能是真实的。所以“耳听未必为虚”。 2、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但感性认识中有大量的零乱、片面、虚假的东西。假象以否定的方式歪曲本质,并掩盖本质。仅凭感性认识是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所以“眼见未必实”。 3、对于见与听、实与虚应作具体分析,眼见的可能是实,也可能不实;耳听的可能为虚,也可能不虚。不能笼统地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对我们的指导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苏格拉底 坚持“眼见为实”,不相信头脑的加工、不承认理性认识的正确性是非常错误的。我们一定要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取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再经过头脑的改造制作,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 视频1 视频2 朴实的观念 眼见为实 ——古玩 江门东湖公园音乐喷泉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