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山铭真伪.doc
还谈米芾“研山铭”的真伪有了实物证据
赵恩海
沸沸扬扬的米芾“研山铭”的真伪之争至今未果。其研山铭的真身,始终未现。想来,要搞清楚研山铭真伪,找到被作铭的研山,应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据。以其全貌,与研山铭和史载对照,应,“研”与“铭”“史载”天衣无缝得吻合,无半点勉强。除砚池外,其它象山脉的模型,都是天地造就的,歙石研山,砚池显现唐砚风格。再经现代设备测定包浆年代,都相符时,既为研山铭的真身。至于史载中“元章刻其下”,经考证,明显是对宝晋斋研山而言。同时未见史载介绍海岳庵研山上,有什么其它刻画留名等。
史载中“米家实有二石”(后面还有米家实有二石的证据介绍,足可证明米家只有二石)是对米家两座南唐研山的简称,对其特征的介绍,比较零星,还时常混为一谈。这两座研山,一为海岳庵研山,是有研墨功能的山砚。一为宝晋斋研山,是无研墨功能的奇石。海岳庵研山易给了苏氏,宝晋斋研山易给了薛氏。翁方纲在宝晋斋研山考中,考证的很清楚。而观研山铭其内容,显然是为有研墨功能的研山而作。也即为海岳庵研山而作。那么史载对研山外貌的描述,和研山铭对研山外貌的描述,二者综合,成为海岳庵研山全貌。与其全貌完全吻合的研山,既为海岳庵研山。从而证明研山铭是为海岳庵研山而作确无疑问。也证明研山铭是真迹无疑。现在,确有这座研山,它显现“研”与“铭”“史载”的全貌得到了完美的吻合,证明了海岳庵研山的真实存在。又反证了“研山铭”是真迹的不容置疑。它会不会是伪作呢!绝对不会!因为,至今未见史载和研山铭综合起来的,对海岳庵研山全貌的介绍,如果确无此介绍,就无办法作伪,不知研山全貌如何作伪!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在仅凭专家学者的经验、知识、资历、认知、来断定研山铭真伪,也确实苍白。我见到的,米芾的研山铭的真身,海岳庵(“芙蓉”)径长尺许,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中隔绝涧,合计前後共五十五峰。东南有飞流转数士人家,为米老元章所得。元章刻其下,述所由来甚详。及米归丹阳,老谋菟裘。而苏仲恭学士之弟者才翁孙也,号称好事。有甘露寺下并江一古基,多群木,盖晋唐人所居。时米欲得宅而苏觊得研,於是王彦昭侍郎与登北固,共为之和会。苏米竟相易。米居号海岳庵者是也。研山归苏氏,其後入宋禁中。此事见於《避暑漫钞》、《铁围山丛谈》、《秋宜集》、《岳氏法书赞》,语皆相合。观其称米得宅而苏得研,则是中间凿为砚无疑也。今所见朱竹垞家研山,则中间初无凿为砚处。且前後仅六峰,无所谓『三十六峰』、『合前後五十五峰』者;且又无所谓『元章刻於其下,详述本末』者。其非易海岳庵之石明矣。惟以陶南村《辍耕录》证之,则图与说悉合。而《辍耕》所载元章自作记,初无易海岳庵之说。其辞曰:「此南唐宝石,久为吾斋研山,今被道祖易去。」中美旧有诗云:「研山不易见,移得小翠峰。润色裛书几,隐约烟朦胧。巉岩自有古,独立高崧巃。安知无云霞,造化与天通。立壁照春野,当有千丈松。崎岖浮波澜,偃仰蟠蛟龙。萧萧生风雨,俨若山林中。尘梦忽不到,触目万虑空。公家富奇石,不许常人同。研山出层碧,峥嵘实天工。淋漓山上泉,滴沥助豪端。挥成惊世文,立意皆逢原。江南秋色起,风运洞庭宽。往往入佳趣,挥洒出妙言。愿公珍此石,莫与众物肩。何必嵩少隐,可藏为地仙。」今每诵此诗,必怀此石。余亦有作云:『研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此石一入渠手,不得再见。每同友往观,亦不出视。绍彭公真忍人也!余今笔想成图,仿佛在目。从此吾斋秀气尤不复泯矣。崇宁元年八月望米芾书。『余二十年前,嘉兴吴仲圭为画图,钱塘吴孟思书文。後携至吴兴毁於兵。偶因清暇,默怀往事,漫记於此。』此陶南村所记,与所绘图并验之,则《竹垞集》注册引《归田集》语,无不符合。曰:『此石流传为秀水朱文恪公所藏。长七寸八分,高下凡六峰。其右之第一峰截然突起,微类笋形,顶有窍穴,曰玉笋峰。第二峰曰方坛,下瘦上广,方平莹洁,故坛名焉。一小峰附其下。中一峰高四寸余,耸峙峭拔,势若卷旗,曰华盖峰。稍下为月岩,圆窦相通,似人力而实非人力也。其左之第一峰,斜连坡陀,後漫前俯。第二峰嶐崇离立,高不及三寸,有数十仞之象,亦有小窦嵌空。其第三峰则与华盖峰相连,而冈阜朴野,曰翠峦者是也。龙池在其下,滴水少许,经旬不竭。下洞在方坛之趾,上洞据华盖之麓。米老云:下洞三折,可通上洞,予尝神游其间。顷以物探之,则格而不通;注以水则流出下洞,知果曲折相通也。其色墨而有光,赞元乍各,无斧凿痕。望之苍翠欲滴,疑有草树蓊郁。米老所谓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者也。』按此与《辍耕录》之文极其肖矣。予自壬辰岁,门人谢蕴山出守镇江,托其访此石,并觅好手与海岳庵共写为图,讫未得遂。从晤吴门陆谨庭,知有所藏劭瓜畴海岳庵图,诺为摹本。至今年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