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项城市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河南省项城市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南省项城市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讨论“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注意提示学生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方法,言之有据地分析问题。 3.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 4.为了提高自学能力,开阔知识面,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或课后,查阅《辞海》等书籍,看一看自己知道的一些古代人物,例如姚崇、李白、杜甫、岳飞、司马光等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他们是否中过进士。 四、 2. 世界上最早的选官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科举制度为不同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也为统治阶级延揽人才、治理国家创造了一种机制。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于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但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明清时期,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扼杀了知识分子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五、自主预习 (一)基础知识导读。浏览课本,注意基础知识的记忆及书写,完成下列内容。 1.为改变魏晋以来选拔人才制度的弊端, 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 、 两科最重要, 、 、 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3.唐太宗即位后,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这是 的开始,还进行骑射等项考试,称为 。唐玄宗时, 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 才被废除。 (二)问题探究:结合课本深入学习,边看书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科举制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涉及到隋唐的五位皇帝。为了更清楚地认识科举制,请你完成下表。 阶段 关键人物 主要贡献 形成(隋朝) ? ? ? ? 完善(唐朝) ? ? ? ? ? ? 2.穿越历史时空,我们一行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时正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正在进行。现在,请你做个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唐代科举制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能穿插一些与科举制有关的典故或奇闻轶事,那就更好了。 六、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D.武则天 3.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主要表现在: ( )  A.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B.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C.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凭才学参政  D.考试科目增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 4.读句子,找答案 下列句子中,哪些与科举制有关?请把它们找出来。 ①“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②“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⑦“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⑨“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与科举有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过着饥寒生活,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材料二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说明了科举制有什么积极之处? (2)材料二又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 (3)唐朝的用人制度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有何启示? 七、知识网络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4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5课《和同为一家》,将第4课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3 用心 爱心 专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qingyong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