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字有“出身”语出“经典”讲座一.doc

成语字有“出身”语出“经典”讲座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语字有“出身”语出“经典”讲座一.doc

成语字有“出身”语出“经典”讲座一 重耳的成语之旅 本书讲的成语故事和一般地讲成语故事还是有些不同:第一,我要讲的成语故事所涉及的成语都是目前在语言交流中容易用错、容易解释错或容易引人质疑的成语。比如“退避三舍”大家都会用,但“退避三舍”的“舍”是什么意思?是房舍吗?再比如“莘莘学子”和“一位”搭配,组成“她是一位莘莘学子”行不行?再比如“某人把别人的功劳揽到自己身上了”就用“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形容他,那么“人怎么会贪天的功劳?”等等。我要讲的就是这一类有疑问的成语。第二,我讲这类成语故事的目的,一是通过讲故事让朋友们体会我们正在用的成语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二是让朋友们通过听故事,了解这些成语的正确含义与用法以便今后运用这类成语时少出错或者不出错,为净化语言、减少语言污染尽一份责任。 下面我就开始讲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故事所涉及的第一个成语是“退避三舍”。在古代或者在以前男子可以娶三妻四妾的时代,这些妻妾们都是母以子贵:“妻”或者“妾”都盼着生个好儿子并且让儿子当了国家的皇位继承人或者大家庭的主事人,自己就可以得到显贵。可是在春秋时代的晋国却发生了一件“子以母贵”的事情:晋国的国君晋献公因为宠爱一个叫骊姬的妃子就把骊姬所生的儿子,也是晋献公九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立为继承人了。这样一来晋献公的大儿子们有的怕被骊姬陷害都纷纷流亡外国。在这些大儿子中有一个叫重耳的,和他的随行人员也逃到外国。重耳在外面流亡了12年之后,晋献公去世;有两个儿子先后继位但都被一个叫里克的臣子杀害。后来另一个大儿子夷吾从梁国回去即位,历史上称他为晋惠公。晋惠公怕重耳回国和他争夺王位,便派人去行刺重耳。重耳知道了这种情况就到处逃亡。但所到过的国家像齐曹卫这些国家都看不起他。甚至于在曹国时曹国国君曹共公听说重耳骈肋,就趁着重耳洗澡时张了轻纱薄幕偷着看重耳的肋骨是怎样连成一片的,对重耳很不礼貌。后来重耳到了楚国,国君楚成王对他很赏识很器重。据《国语·晋语四》记载:“楚成王以周礼享之,九献,庭实(器物)旅(陈列)百。”意思是:楚成王用周王室的待诸侯之礼节款待他,宴拿献酒九次,院子里陈列的酒肴礼器数以百计。重耳一看这太隆重了,想推辞。重耳的随行人员他的舅舅狐偃赶紧阻拦并且说:“这是上天的意志,你就接受吧!一个逃亡在外的人竟受到了国君的待遇,这不正是上天通过楚成王告诉你,你一定有一天要回国当国君吗?”宴会之后,楚成王问重耳:“你如果能够回晋国当国君将要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跪拜叩头说:“美女宝石和丝棉,你们有的是。象牙犀牛皮也是贵国的特产。您让我用什么好东西报答您呢?”楚成王说:“虽然是这样,我还是想听听你将要怎样报答我。”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也就是说晋楚两国要交战,在中原相遇,我愿意避开君王后退九十里。要是这样还得不到您的谅解,那么我只好左手拿着鞭子和弓,右边挂上弓囊箭袋,奉陪您较量一番。“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起源于重耳的这段话。“退避三舍”的“舍”不是“房舍”的“舍”,是古代行军三十里以后要驻扎一下,这每“行军三十里后驻扎”叫“一舍”。“退避三舍”就是比喻退让九十里以避免冲突。后来成了成语用来比喻退避得远远的,避免接触。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曾、仲两个依然是一边盛怒相向,一边狂态逼人,把个冉望华直吓得退避三舍。”这段引文中的“退避三舍”就指的是怕曾异撰和仲知方打起来自己不好劝就“躲开了”。重耳答应楚成王“避君三舍”是僖公二十三年的事,后来到了僖公二十八年重耳已回国并且当了国君。他励精图治、国势强盛起来。南方的楚国也逐渐向北方推进,使北方的诸侯受到威胁。这样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晋国不可避免地要争夺对诸侯的领导权,于是两国爆发了“城濮之战”。“城濮”是卫国的地名,在今山东省范县西南。交战的表面原因是楚军进攻晋国的友邦宋国。晋国要求楚军撤去围宋的军队。楚军则要求晋国放弃晋国已经占领的卫国与曹国,恢复卫侯的地位,重新建立曹国。答应这个条件楚军就撤去围宋的军队。最后谈不拢,《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抗其仇,我曲楚直。’”意思是:楚军统帅子玉生气了,带领军队进逼晋军,晋军退。晋军的军佐说:“晋文公是君,回避子玉这个臣是耻辱啊!况且楚军士气不振,我们为何退呢?”晋军统帅狐偃说:“军事行动,正义所在的就气势壮,正义不在的就气衰,哪里在于军队在外面所呆的时间长短呢?再者说如果没有以前楚国对我们的支援,我们也没有今天。我们退三舍回避楚军是为了报答他们。如果我们背弃楚国的恩惠,撤消自己的诺言以此抵御敌人,那么我们就理亏,正义就在楚方。”晋军这样退让之后

文档评论(0)

zhaoj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