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 孟郊 朱弦奏离别,华灯少光辉。物色岂有异,人心顾将违。客程殊未已,岁华忽然微。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远游起重恨,送人念先归。夜集类饥鸟,晨光失相依。马迹绕川水,雁书还闺闱。常恐亲朋阻,独行知虑非。 * 三、古汉语语序问题 (一)古今汉语语序大体上是一致的,这体现了汉语语法发展的延续性,也是我们今天能看懂古书的原因之一。但发展中也产生了许多变异,所以重要的是要关注古今语法的不同之处。 (二)古汉语语序不同于现代汉语语序的一些情况 1、谓语前置(又称主谓倒装) 指在古代汉语语序中,出现“谓语——主语”的形式,即相对现代汉语来说,谓语的位置移到了主语前面。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为了强调谓语,翻译时可以不复位。 这种情况常出现于: ①感叹句,特别是形容词做谓语的描写句中 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论语 秦伯》 大哉,尧之为君也!《孟子·滕文公上》 ②疑问句 谁舆,笑者?《礼记 檀弓》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鸿门宴》 ③韵文中为押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 周南 桃夭》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宾语前置 指在古汉语语序中,出现“宾语——动词性谓语/介词”的形式,这个形式其实是上古汉语本身的语法规则,严格来说变化的是现代汉语,在这些形式中,把宾语“后置”了。(注:古汉语中也有“动词性谓语/介词——宾语”的语序,这和现代汉语是相同的。) 宾语前置的情况有: ①代词作宾语前置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虢季子白盘》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 小雅 节南山》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诗经 小雅 鹿鸣》 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左传 隐公十一年》 ②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放在否定词之后,动词之前 子曰:“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罕》 张温曰:“何姓?”宓曰:“姓刘。”《三国志 秦宓传》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 梁惠王下》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 闵公二年》 有助动词时,宾语前置要放于助动词之前: 例: 买臣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成公二年》 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时,也要前置,放于介词前: 例: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 范雎说秦王》 这条规则十分严格,除“何如、如何;奈何,若何”(翻译为“怎么样”“为什么”)例外,其余一律遵循 例: 子鱼曰:“份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③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事若克,季子虽至,不吾废。《左传 昭公二十七年》 人不顺我,何止焉?《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齐桓公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妬也。《荀子 仲尼》 吾未之闻也。《左传 宣公十一年》 ④指示代词“之”“是”复指的宾语前置,在表达上也有强调宾语的作用 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左传 昭公十三年》 虢多凉德,其何士之能得?《左传 庄公三十二年》 吴社稷是卜,岂为一人?《左传 昭公五年》 余唯利是视。《左传 成公十三年》 固定格式:“是之谓”,“此之谓”,翻译为“这就是说,叫” 例: 此之谓不朽。《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 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 天伦》 若宾语为代词,则前置时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例: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 宣公二年》 ⑤为强调宾语而进行的“无标识宾语前置”,一般介词“以”后的宾语前置就是这种情况: 君子义以 为质,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 卫灵公》 申叔闻之曰:“子反必不免,信以守礼,礼以庇身,信礼之亡,欲免得乎?”《左传 成公十五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 为政》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