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doc
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
孔子语录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浅译] 孔子说:“学过了,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相识相知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
孔子说:“温习已学的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进行自我反省。”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曾子说:“男人不能不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奋斗的路途遥远。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不是很重吗?奋斗到至死方休,道路不是很远吗?”
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
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浅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需要的;道义也是我需要的,(但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就会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希望得到的,但想得到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会苟且求生;死亡,是我所憎恶的,但所憎恶的东西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即使面临灾难我也不能躲避。
如果使人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为什么不用呢?如果使人所憎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方法为什么不采用呢?用这种手段就可以保住生命,却有人不用;用这种手段就可以避免灾难,却有人不做。所以人所想得到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所憎恶的东西有超过死亡的。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保持它不让它失去罢了。
一筒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呼喊着给人家吃,那么过路的饥饿的人不会去拿;用脚踢给人家,就是讨饭的人也不接受。
万钟之多的俸禄,如果不问合不合乎礼义,就接受过来,究竟这么优厚的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用它建筑华丽的住宅、得到妻妾的服侍和让我所认识的因苦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死也不肯接受的,今天却为让自己结识和困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如果接受了这一切,这就叫失掉了他原有的良心。
主题思想:本文先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当“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