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诠释学.doc
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詮釋學
概述
-施萊爾馬赫全名為弗里德里希.但尼爾.恩斯特.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 1768-1834)。
-主要著作有:
1. 論啟示與神話學(On Revelation and Mythology, 1799)
2. 論宗教:向有教養之眦視者的演說(On Religion: Speeches to Its Cultured Despisers, 1799)
3. 獨白(Monologues, 1800)
4. 先前倫理學之批判綱要(Outline of a Critique of Previous Ethical Theory, 1803)
5. 神學研究的簡短綱要(Brief Outline of the Study of Theology, 1811)
6. 基督信仰(The Christian Faith, 1821-1822)
-其前先驅者雖已出現,且提出了一些相關主張,e.g.詮釋學循環(hermeneutical circle)和理解是創作過程的複製,但只有他才開始建立一普遍詮釋學的系統。
創立普遍詮釋學(General Hermeneutics)
-其以前的詮釋學都不是普遍的詮釋學,而是特殊的詮釋學。
-這可從兩方面來了解:
/對象方面-主要是《聖經》及法律文本,∴只有神學詮釋學和法學詮釋學。
\方法方面-只是零散片斷的方法,沒有形成一種普遍的方法。
-由他開始,才建立有普遍意義的詮釋學。其普遍詮釋學主要解答二問題:
/1.有效解釋的可能性條件是什麼?
\2.理解過程究竟是什麼?
-他對上述二問題的解答
有效解釋的可能性條件
-此條件在於解釋者可通過某種方法使自己置身於作者的位置。
-而解釋之所以可能,就在於作者和解釋者間一定有差別。
理解過程
-此是一種創造性的重新表述(reformulation)和重構(reconstruction)。
詮釋學的出發點在於避免誤解
-過去詮釋學局限於特殊學科,如神學、法律等方面,∵他們以為,對文本具有直接而不受阻碍的理解才是正常情況。現在,施氏卻以為詮釋學的出發點在於誤解,而且這種誤解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
-施氏卻顛倒了上述看法,以為詮釋學的出發點在於誤解,而且這種誤解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詮釋學不限於特殊領域而應普遍應用於一切學科,並作為一切學科的基礎。
-誤解是接觸文本的正常情況,∵主體間交往的中斷。後者∵作者與詮釋者在時間、語言、歷史背景和環境上的差異。
詮釋學的基礎就是作為人的個體性結果的誤解的可能性。→他提出一名句:「哪裏有誤解,哪裏就有詮釋學。」
-他進一步區分兩類詮釋實踐:
/不嚴格的詮釋實踐-以為「理解是自行發生的」。i.e.指傳統
\嚴格的詮釋實踐-以為「誤解是自行產生的,並且在每一點上我們都必須追求和尋找精確的理解」。i.e.指其自己
理解是重構作者思想
-施氏通過下述步驟發展他的普遍詮釋學:
1.他首先區分開/理解過程
\被理解的東西
2.其次再區分開/作者個人意圖或意見的理解
\作品真理內容的理解
文本的意義就是作者的意向,而理解和解釋就是重構作者的意向。
-他提出兩種重構:
/客觀的重構
-i.e.語言的重構。
-指「我們對語言具有像作者所使用的那種知識,這種知識甚至比原來讀者所具有的知識更精確」。
\主觀的重構
-i.e.作者心理狀態的重構。
-指「我們具有作者內在生活和外在生活的知識」。
-主觀的重構更為重要。所謂「重構作者的心理狀態」,指努力從思想上、心理上、時間上去「設身處地」體驗作者的原意或原思想。
∴真正的理解,就是讓理解者與作者處於同一層次。
-在理解作者方面,他與前人不同,不主張人類有共同本性的觀念。
∴理解並非表示找尋一種可共同分享的內容,相反,在於規定理解者如何通過重構作者的意見的起源而達到作者的意見。他說:「解釋的首要任務不是要按照現代思想去理解古代文本,而是要重新認識作者和他的聽眾之間的原始關係。」(《1819年講演提綱》)
-他的觀點與後來的伽達瑪有著明顯的對立:
/施氏
-理解不是相互理解,而是某人理解他人,即單方面的理解。
-理解不涉及真理內容,而只涉及起源和動機。
→提出重構說:理解是重構那種使作者創作的心理過程。
\伽氏
-理解首先是相互理解,而且是對雙方的共同關注達到一致意見。
-無關涉真理內容的理解不是理解的成功,而是理解的失敗。
語法解釋與心理學解釋
-他提出語法的解釋和心理學的解釋的區分:
/語法解釋
-是外在的。
-關心的是某種文化共同具有的語言特性。
\心理學解釋
-是內在的。
-關心的是作者的個性和特殊性。
語法解釋
-他提出44個規則,其中前兩個規則最為重要:
原本語言的規定
「在所與文本裏需要更完全規定的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