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对新文化运动的多元理解.doc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新文化运动的多元理解.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新文化运动的多元理解.doc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新文化运动的多元理解 广西南宁三中 李杰 【备课思路】 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认为“历史学本身就包含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历史学Ⅰ)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历史学Ⅱ)是对第一个层次(历史学Ⅰ)的理解或诠释。”“历史学Ⅰ所给定的数据可以为有一个‘实’,即一个大家一致(或可以达成一致)的看法……历史学Ⅱ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构造过程……” “历史学Ⅱ也包含有两个部分,即理性思维和体验能力,二者综合就成为历史理性。……即我们对认识历史所需要的那种心灵体验的敏感性,那实质上有似于艺术的敏感性。”这就说明了历史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站在不同时期不同立场对同一件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也可能是大相径庭的。对史料的解读特别是对史料意义的阐释,比如解读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对它的价值判断这对于高中学生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说明了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要把它放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更要注意不同的人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感情的和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不同的学术立场。 《新文化运动》这一节课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论述及其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概况及其时代特征,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透过作者对史实的表述、解释和评价,知晓其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初步学会运用多元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和评价新文化运动。 我们尝试通过 “触摸历史—进入现场—进行观察—深入思考—多元理解—得到认识”等教学环节来让学生在与史料对话中去理解历史和感悟历史的多面性。于是我们设置几个历史场景来帮助学生进入现场:历史现场一:聚焦: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历史现场二:拓展: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历史现场三:角色·个性: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那些人和事,历史现场四:反思: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反思。通过这些现场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历史和思考历史,以求获得新的认识。 【过程设计】 【史料导入】情境导入,直奔主题。 “北大三兔” 胡适曾笑言:北大三只兔子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所谓北大的“三只兔子”,指的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北大新派教授陈独秀和胡适。蔡元培生于清同治六年丁卯(1867),陈独秀生于清光绪五年已己卯(1879),胡适生于清光绪十六年辛卯(1891),按十二生肖说,都是属兔的。 【展示图片史料】 在1917年的北大,既有为人桀骜,圭角毕霹陈独秀、留学海外胡适、“风流才子”刘半农鲁迅政治保守而旧学深沉的穿长袍、拖长辫精通六国语言,却欣赏女子小脚和男子蓄妾辜鸿铭“狂狷文人”刘文典都在北大找到了发抒其学术思想的舞台。—时间,北大成为大师云集的场所,“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北大从此不再平静。——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聚焦: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 展示史料1: 教育有二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专制时代兼立宪而含专制性质者言之),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确立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教育独立的精神和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基本准则郭沫若《反正前后》上海创造社1930年3版沫若 观察三: 20世纪初的政治危机 展示图片史料1: 1915年袁世凯到天坛行祭天礼 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 【设问】这又说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什么问题? 封建复辟势力依然十分强大 帝国主义侵略依然严重威胁中国,中华民族依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史料运用解析】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和经济,我们选择了是表格史料和漫画史料,一则转换史料的呈现形式,二则继续制造思维冲突,在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壮大,而政治上却封建复辟的思潮逆扬,日美等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的侵略,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 从革命志士的心路历程看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 “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是武昌起义的骨干蔡济民先生对辛亥革命的哀叹 展示史料1: 自西方文化输入以来,新旧之冲突,莫甚于今日。……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思想上之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