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施琅宅祠介绍.doc
施琅宅祠介绍
【靖海侯府】 靖海侯府位于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是施琅将军故居,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五开间三进,双面护厝,有60多间房屋,俗称“九十九个门头”,占地面积2560平方米。这座清初古大厝承袭明代简林大方的建筑风格,很有特色。经历300多年的风雨,建筑受到损坏,2003年在晋江市政府关心下,龙湖镇,海内外侨胞捐资重修,使其恢复原有的壮观,并与原有施氏大宗祠一起开辟为施琅纪念馆,创建于1986年。并在候府对面建设面积达8500平方米的侯府广场,在衙口海滩树立起近20米高的施琅将军石雕像。一系列施琅史迹,构成晋江旅游中一道绚丽夺目的新景点。现为泉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勋德齐班马范曹”这个匾额是康熙皇帝对施琅的赞许。班指班超,马指马援,范指范仲淹,曹指曹彬。把施琅将军比作汉代开拓边疆的名将班超、马援,宋代守卫边疆的名臣范仲淹、曹彬。
“施琅将军石坐像”是清代雕刻的,你看他顶戴头盔,身穿战袍,正襟危坐,一代虎将雄风,栩栩如生。这也是纪念馆镇馆之宝,被故宫博物院编入《清史图典》。2004年11月25日上午,金庸先生参观施琅纪念馆时,对这座石像钟爱有加,还特意走近石像与其合影。
这是“前言”,施琅将军是一位维护国家统一、海防巩固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他于公元1683年率军平定台湾,完成国家的统一。三百多年来,施琅将军的历史功绩及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被人们所称颂。如今,更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和关注。
“施琅陈列馆”馆内以文献资料,图表及实物陈列介绍清代靖海将军施琅的生平和平定台湾,统一祖国的光辉业绩。具体内容为:
一.戎马疆场 滨海演兵
这是施琅将军的塑像。
1621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施琅出生于晋江南浔衙口村,他的父亲、祖父都是淳朴善良的农民。施琅7岁开始进私塾读书。从小就很有志气,因家道中落,他13岁时被迫放弃学业,从事砍柴、挑贩私盐等劳动。同时,他还拜师学武,苦练武艺,研究兵法,为日后建功立业打下坚实基础。
明末清初,是一个大动荡的历史年代。17岁时,施琅加入郑芝龙军队,以他过人的智勇,成为郑军中的重要将领。但后来由于施琅、郑成功两人在性格和战略方针上的不和,导致尖锐的矛盾。施琅被迫投奔清朝。
施琅在清军中历任副将、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目睹郑清交战给东南沿涨百姓的损失和灾难,于是施琅于康熙六年、七年先后二次上疏,提出攻取台湾宁靖海疆的战略设想,表达他爱国忧民的思想。
然而,由于当时清廷执政者缺乏远见和政策,不能接受施琅的建议,反而把他调入京城,担任“内大臣”的闲职。
这是马槽和上马石。
“船”这是当时施琅舟师东征台湾的战船模型。
“刀”这是当时作战的军刀
“藤帽”由藤条做成的藤帽,非常牢固,耐用。
“兵器模型”这是清兵作战时的兵器模型。
二.力主平台 靖海宁边
郑成功于1662年从荷兰殖民中手中收复台湾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郑经,孙子郑克爽不受清朝招抚,提出“琉球,高丽例”,有分裂倾向。康熙皇帝严正指出:台湾人民是从大陆迁去的,都是中国人,不能比于外国。三蕃这乱平定后,统一台湾问题就提到清廷议事日程上来。
施琅在北京十三年,读了不少史书,古代名臣名将的言行对他深有启迪。在他的努力争取和大学士(安溪人)李光地和福建总督姚启圣支持下,康熙二十年(1671年),康熙皇帝重新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起平台重任。
施琅将军当年十月到厦门上任后,在福建沿海的平海、秀涂、铜山等地整船练兵,制造武器、了解敌情、搜求人才、做好进取台湾的准备工作。相传在莆田平海练兵时,因天旱缺水,军士钦用困难,施琅向妈祖祈祷,妈祖宫边的枯井突然涌流出清甜的泉水,足够万兵汲用。因而一军士气更加振作高昂。康熙二十一年十月,为统一号令,把握战机,经施琅现三请求,康熙皇帝委与专征的权力。
三.东征澎湖 入台抚顺
施琅早就定下“剿抚并用”的战略,就是用武力打下澎湖,促使台湾问题和平解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6月14日,63岁的施琅统率战舰200多艘,官兵2万余人,从铜山(今东山)出发,东征澎湖,与郑军展开一声势均力敌的殊死决斗。
施琅将军分兵三路,一路为奇兵,攻敌侧面:一路为疑兵,牵制敌人:施琅将军自己亲自率领中路军,与郑军主力刘国轩正面展开激烈鏖战。
(战船模型):施琅将军打战时,为了好指挥,于是在每艘战船上都会标上主师的姓。
(澎湖激战图)、(铁炮):
依照早经确定的“剿抚并用”的战略,施琅将军在攻取澎湖之后,优待俘虏,对归降者既往不咎,救治伤兵赐银放回台湾,传递招抚的诚意。鼓励澎湖居民从事生产,并宣布免除三年徭役赋税。台湾的郑克爽见民心丧失,兵力不支,终于纳土归降。施琅率水陆官兵船队于8月23日抵台受降。从此,台湾正式归入清朝的版图。
施琅将军入台后,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私仇,发誓不杀郑氏一人。并亲自前往郑成功庙祭奠,祭文中还充分肯定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