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存现句的艺术特征
严晓驰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072班
摘要:存现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特殊的句式,它的应用范围非常之广,几乎席卷了所有类型的文学作品,如戏剧,小说,诗歌等。其使用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许多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它的影子就层出不穷,它以简洁,精确,生动的优势俘获了许多读者的心。本文就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存现句来分析其艺术特征,对这一内容作一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存现句 艺术特征
正文:存现句是汉代汉语中一种很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一种用来描写环境或景物的特定句式。存现句的研究一直不断出新,到目前为止,有关它的定义与范围划分,学术界仍不统一。近几年较普遍的一种划分是将其划分成为存在句,出现句和消失句。
存现句为人所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分布广泛性,在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存现句占有极大的比重。这类句子简洁明了,叙述性强,与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形象生动,自然真实。
存现句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存现句的艺术特征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描述宏观背景,引出下文
存现句一般出现在段落的开端,用来讲述事件产生的背景环境。这个特征在戏剧作品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如《雷雨》的序幕开头有这样的描写:“①(5)屋中间是两扇棕色的门,通外面;门身很笨重,上面雕着半西洋化的旧花纹,门前垂着满是斑点,褪色的厚帷幔。”
首句“屋中间是两扇棕色的”是典型的存在句A+B+C形式。开篇连用三个存现句讲明了故事发生的基本要素。“半西洋化”暗示着当时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一个“旧”字浸透着作者对这个时期的不满,寓示着种种磨难定会过去,一切旧事物终将腐朽。而“厚帷幔”则透露出故事发生背景的沉闷,厚重,像雷雨到来前那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作者仅用了短短几个存现句,便使得读者迫切想得知下文,精妙之极,不言而喻。
另外,小说的开头也多用到存现句,如《边城》的开篇:“②(207)由西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敛裩扎裤,脚踏着一双三耳草鞋.曹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②: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③:曹禺.曹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④: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
⑤: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⑥:曹禺.曹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⑦:田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5
⑧:吴承恩.西游记(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⑨:曹禺.曹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参考文献:
①:曹禺.曹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②: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③: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
④: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⑤:田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5
⑥:吴承恩.西游记(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⑦:吴缷耀.现代汉语存现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