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逝去的校园——弘道女中.doc
逝去的校园——弘道女中
/hzrb/html/2012-01/12/content_1205080.htm,2015/7/5
文/叶全新
在一个神奇的日子里,我看见一所消失在六十年前的学校,一所属于女孩子的学校。她的名字叫——弘道女中。
现在位于学士路上的妇保医院,原是弘道女中的旧址。浣纱河边,果然是西子云集的地方。六十年前,青春少女在这里朗朗读书;六十年后,无数女子在这里成为母亲——历史就是这样奇异再现。
这一天,我分别采访了当年弘道女中的五位学子,她们的年龄是七十至八十多岁,豆蔻年华时曾在浣纱河边就读。她们让我看到生命灿烂如花,夕阳至乃朝阳升。跟着她们的叙述,我走进弘道女中,尘封了六十年的大门缓缓打开……
百岁树人
1874年,一位名叫玛丽·霍顿的美国女人随丈夫来到中国,这时候她还不知道,几年后她将成为司徒·雷登的母亲。
一天,玛丽走在杭州天水桥街上,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给她带路,但是她听不懂女孩的杭州话,两人一边比划一边往前走。
玛丽牵着女孩的手停在路旁,“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书声琅琅,童稚之音,玛丽天天都能听到。从她和丈夫住的地方,往东去皮市巷,往南到清河坊,路上都有学堂。可是,“为什么听不到女孩子读书?你读过书吗?”小女孩惊骇地摇头。
小女佣没有听说过女孩子也能读书,她的姐姐、妈妈、外婆、奶奶,所有女人都没有听说过。即使再有钱的大户人家,也只会请先生到家里来教女儿认字。晚清之前的中国,从来就没有女子学校。
她们走上了天水桥,桥下河水清清。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母亲是人类河流的起源,更需要受到教育。从拉起中国小女孩的手这一刻起,玛丽知道了自己的使命。这以后,玛丽·霍顿投身杭州女子教育多年。
弘道女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7年杭州第一所女子学校——贞才女学。关于杭州早期女校的记载非常少,只有寥寥数语,有说是1867年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在皮市巷创办了“贞才女学”;也有说是玛丽·霍顿创办了这所学校并担任校长。历史面目已然模糊,但玛丽曾在贞才女校担任多年教职是确定无疑的,她肯定是杭州女学最初的开拓者之一。
弘道历史上还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1899年,北长老会创办育才女学;1902年,北浸礼会创办蕙兰女学;1912年,贞才、育才、蕙兰三所女学合并一校,定名为——弘道女中;1916年,弘道女中新校定址在当时的新市场(今学士路);1952年,弘道女中解散合并(并入省立杭州女子中学和惠兴女中),至此湮没无闻。
从1912年到今天,已是整整一百年。
百年之内,还有一位百岁传奇老人,与弘道的命运相生相伴,相始相终。她就是从1929年到1952年(抗战期间中断),一直担任弘道女中校长的周觉昧先生。
“……有一天,几位学生在校园里边走边说边嗑瓜子,满不在乎地将瓜子壳随手乱丢,谁知周校长竟跟在后面,默默地将瓜子皮一粒一粒地拾起来放在纸袋里,校长没说一句话,这几位学生已经满脸通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学生潘达钧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细节。
弘道先后有十位校长,1927年之前一直由美国人担任。第一位中国校长名叫倪雪梅,也毕业于弘道,任职两年。1929年由周校长继任,她是1915——1920年弘道第八届高中毕业生。就职母校后励精图治,终生未嫁,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
周觉昧先生晚年定居上海。1998年,1952届高三学子袁佩文来到上海看望校长,经过几条拐弯抹角的小路,走上陈旧逼仄的楼梯,推开三楼一扇木门,昏暗的走道堆满杂物,再转两个弯道,才进了一道纱门。袁佩文看到,“周校长面色红润,身上穿着60年代的蓝的卡春装,仅有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厨房、卫生间四家公用……”
百岁树人,桃李天下。2002年周校长百岁寿诞,10月16日,耿明珍、潘达钧、刘粹子、叶尔加、方莲蒂、袁佩文六位阔别半个世纪的弘道学子,相约来到周校长家中,祝她百岁华诞。加上周校长的侄女周安文共8人,吃饭时在15平方米的小屋中拉开一张圆桌,紧挤一起才坐下,共赴一场期待半个世纪的弘道“家宴”。师生第一次举杯,竟已白发苍苍。
校园往事
1931年前后,有一个乡下小女孩跟随在杭州做官的爸爸进城了。她后来在书中写道,“那时乡下人能够去杭州当‘外路人’,比现在去欧洲、去新大陆还要神气。”这个小女孩就是后来写《橘子红了》的台湾女作家潘希珍(笔名琦君)。尽管父亲为官,她自幼也没有上过学,五岁开始家里请了一位老师教她认字、描红、背古书,从三字经背到论语孟子。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杭州,女孩子读书被社会认可,潘希珍的父亲接她母女进城,就是为了女儿读书问题。当时的弘道女中已成为官宦商贾之家的首选。弘道女中管理严格,师资极好,离家又近,潘希珍的父亲觉得,让女儿读这所学校是再好没有的选择。
潘希珍就这样进了弘道女中,毕业于1936年。这个乡下来的小女生最怕两个人,一个是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