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眼里见真情――试论林黛玉小心眼的情感内蕴.pdfVIP

小心眼里见真情――试论林黛玉小心眼的情感内蕴.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心眼里见真情――试论林黛玉小心眼的情感内蕴.pdf

奎鍪笙堡型兰苎!塑—囫 “川、,厶日艮里见真-隋 ——试论林黛玉“小心眼”的情感内蕴 吕言侠 阎 岩 (江苏教育学院沛县分院,江苏沛县221600) 摘要:袅娜风流、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总给人一种异样的 妹妹的“小心眼”就是那种心胸狭窄的小性吗?是人们对她百 审美感受,即那种关中不足的小性儿。但是,剖析她残缺个性 般挑剔?亦或是对她完美形象的审美期待?百思不得其解之 时.却让人强烈感到其中蕴涵着火一般的情愫。追其根源。不 余,还应立足文学文本,联系社会背景,从主客观方面去解读 难发现黛玉个性残缺的因子里。孕育着因对爱情执着不得而 其“小心眼”里所蕴涵的情感因子。这样.对这一文学形象的理 生发出来的沉默叛逆精神。 解才更为客观和公允。 关键词:林黛玉小心眼真感情 二、林黛玉“小心眼”的内涵解读 才貌双全的林妹妹,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即人们“津津乐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多少读 道”的、被生活现实化的男人所摈弃的“小心眼”。我们应该从 者的心。每一位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 主客观因素全面地解读它。 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在这部作品里,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 1.对特定环境的敏感体现 和悲悯,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 林黛玉自幼父母亡故,只得投靠贾府。寄人篱下的命运, 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然而才高貌美的林妹妹却得不到人 在她内心深处结成了解不开的隐痛情结。使她的心境极易感 们的青睐认同。人们在欣赏她的同时,也在抱怨指责她的“小 受外界的刺激。因而,在贾府生活的每个时空里,其言行举止 心眼”。 也生发出不少看来不必要的“小心眼”。 一、一份调查材料彰显人们对黛玉个性残缺——小心眼 如第七回中,黛玉为送花事件发火。究其原因,薛姨妈吩 的亵渎 咐的有讲究:“你家三位姑娘每位两枝,下剩六枝送林姑娘两 《名作欣赏》杂志在2005年的一份大学生问卷中提出问枝,那四枝给凤姐。”迎春、探春、惜春不管是嫡出,还是庶出, 题:你愿娶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做老婆?调查结果显示:想娶林 都是贾家的亲生女.应首送之:林黛玉是贾家的嫡外孙女应次 妹妹为妻的寥寥无几,而薛宝钗却高居榜首。 送之:王熙凤就是再掌权,也只是贾家的孙媳妇。应最后送之。 对于文学形象的认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而周瑞家的送花给惜春后,没有按顺序给黛玉,而为了讨好凤 特”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此地抛弃却让人不得不思考:难道林 姐。便往凤姐处去送。黛玉为之发火.实际上只是想给贾府的 对理想、良心、耻感和信仰的教育而获得,理想、良心、耻感和 “道”后,还要进一步教育学生知耻.“行已有耻”。知道有所作 信仰成为思想道德免疫力的基本要素。 为.又知道有所耻不为。为防止不良的行为,中国一直都有耻 三、良心与耻感是思想道德免疫力的保障 感教育,如果一个人连羞耻之心,耻辱之感都丧失了,道德上 良心是道德评价的内存形式,“是人们在道德实践过程中 就难以救药了。 形成的一种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近年来.中国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比较注重正面教育和荣 良心既是道德意识.又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良心是人内心 誉教育,系统深人的耻感教育比较欠缺,在人的思想道德结构 的道德法庭.人在行为之前或行为之后,都会通过内心的道德 中,如果出现鲜廉寡耻,那人做不良行为后就不会有罪恶感,

文档评论(0)

docinpp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