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变形及其控制技术ppt.ppt

  1. 1、本文档共1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隧道变形及其控制技术ppt,隧道爆破技术ppt,小猪变形记ppt,变形金刚ppt模板,ppt图片变形,小猪变形记绘本ppt,变形金刚ppt模板下载,毛毛虫变形记ppt,变形记ppt,欧美杂志变形金刚ppt

支护结构的构造列于表23。 断面划分 DⅡ-1 DⅡ-2 叶片状、粘土状规模 小规模 中、大规模、主断层 围岩强度应力比 小于1.0 小于1.0 一次开挖进尺 1.0m 1.0m 变形富余量 10cm 10cm 支护、闭合 喷混凝土厚度 抗压强度 25cm 18MPa 25cm 36MPa 钢支撑 H-200(SS400) 正面喷混凝土 上下断面19根(L=4m),170kN 从量测数据看,因早期闭合,在泥质片岩区间,拱顶下沉控制在10mm以下,净空位移控制在25mm以下,在变形富余量100mm以内均以收敛。在主断层破碎带区间因受围岩不均匀的物性影响,拱顶向上方抬起约7mm,净空位移达到38mm。 上述的示例说明:断面早期闭合,是克服特殊地质、地形条件的最基本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从这些示例中,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可以归纳如下。 1、闭合距离大多在开挖断面宽度1倍以内。也就是说,开挖后到变形收敛的距离也应在这个距离内完成; 2、除强化初期支护外,需要配合强有力的辅助工法,特别是掌子面前方围岩的补强方法; 3、采取有力措施缩短开挖循环的作业时间,如多数采用单臂掘进机开挖,机械架设钢支撑,大容量的机械手喷射混凝土等,确保在要求的闭合距离内完成相应的作业; 4、采用某项新技术,都是通过试验施工得到证实后,才予以推行的。这种试验施工已经成为一种制度; 5、预计支护结构不能满足控制变形要求时,主要采取变更支护结构规格,二不是采取增加厚度、加密间距等方法。如喷混凝土的厚度很少有超过25cm的,钢支撑间距也很少有小于1m的。如不满足要求就改变喷混凝土或钢材的性能等,也不改变厚度和间距; 7、施工方法,在日本的条件下,基本上采用全断面法和超短台阶的全断面法。而且以后者居多。开挖进尺大都控制在1.0~2.0m之内,最差的采用1.0m,最好的也不超过2.0m。即采用我们所谓的“浅眼多循环”的开挖循环方式。 8、其施工机械也很有针对性,如能够从下半断面开挖上半断面的钻孔机械、打拱脚锚杆或锚管的施工机械等,这一点我们与之差距极大,也是我们不能实现早期闭合的关键之一。 隧道工程,归根结底,就是要处理好由开挖引起的围岩松弛。也就是说如何在开挖和支护过程中,使围岩不松弛或少松弛。这是施工的主要原则。围岩松弛与围岩变形直接相关。也就是说要想控制住围岩的松弛,就要控制住围岩的变形。 小结 表20是有无脚部钢管桩的脚部下沉的比较。 表20 脚部下沉的比较表 位置 无钢管桩 有钢管桩 低位部 NO19+40 8mm 1mm以下 NO 20+30 21mm 7mm NO 23+30 20mm 1mm 高位部 NO25 63mm 13mm NO28 32mm 12mm 示例二 日本近期又开发出高承载力的脚部支持钢管工法。即在普通钢管上加工一些深约8mm的凹形槽,来提高充填材与钢管的附着力,进一步提高了控制下沉的效果。照片17是高承载力钢管系统概貌。 由于钢管上加工一些凹形槽,使局部钢管内径减小,为了不妨碍排泥,凹形槽是斜向加工的。 通过试验证实,带凹形槽的钢管比直钢管的附着力约大8倍。直钢管附着力平均为35.1kN/m,带凹形槽钢管的附着力平均为244.1kN/m。钢管与水平交角为70度。 示例三 最近日本在东北新干线的4座隧道中,采用水平锚管和斜锚管来控制拱脚下沉,也有相当的效果。水平锚管的直径约65~76mm,长度2.75~5.5m。图51是水平锚管的详图。 示例四 在另外3做隧道中还采用了用图52所示的喷混凝土加固脚部的方法。除扩大支持面积外,在纵向形成一个连续的梁。 总而言之,日本及国外对控制拱脚下沉的技术,极为重视。在隧道施工中,特别是在特殊地质、地形条件下,采用台阶法施工时,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我们的经验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六、控制大变形的技术 “大变形”的定义到目前还不明确,而形成大变形的原因又多种多样(膨胀性围岩、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挤压性围岩以及断层破碎带等),这给处理大变形问题带来很大困难。但不管怎么说,“大变形”的特点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可以定性地说:初期变形速率快、变形值大而且长时间无收敛趋势的变形,可以称为“大变形”。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国内外采取的方法是反复扩挖,反复支护直至成型。在这种方法中,最大的问题是:需要拆除顶替已经承载的支护构件和对围岩的多次扰动。这是隧道施工中的“大忌”。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了许多办法,如:在喷混凝土中设置伸缩缝来吸收一部分变形;或者采用长锚杆(8~15m)来控制围岩的后期变形;或者采用掌子面锚杆控制围岩的先行位移等

文档评论(0)

wdh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