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Gill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观测及中尺度特征诊断分析
徐明1赵玉春1高琦2
(1.中围气象局武汉黎雨研究所武汉430074;2.武汉中心气象台武汉430074)
摘要:利用地面常规雨量站和探空站资料、FY—2E逐小时云项亮温资科、多酱勒雷达逐6分钟组合反射率拼
6 1:t发生在四川盆地的~次暴雨过程进
图资辩以及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3日一5
行了分析。此次过程雨带呈“C”字形分布在盆地边缘,两团的移动路径表现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降水首
先在盆地jB部青藏高原东麓与大巴山山口附近开始,髓后沿着高原东麓地形向西南方向发展.逐渐沿着高原
东麓在盆地西北部形成了一条东北西南向的雨带:第二阶段降水熏新在高原东麓与大巴山VI附近发展,之后
雨团仍然沿着地形向谭南方向移动,当雨团移至盆地西南角时又沿着地形转向东发展,形成一…C’字形蘸带;
第三阶段雨带呈西南一东北向沿着盆地逐步东移南压。最后减弱并移出盆地.高空低槽东移,700hPa低涡与
低空急流的形成以及地面低压的发展造成第一阶段降水;低槽东移加强、急流维持、中低层冷切和地面锋面
的形成影响着第二阶段降水;冷气团推动锋面系统东移南压形成了第三阶段降水。盆地低层盛行气流转变为
偏东气流是对流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暴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盆地大气拄含有充足的水汽,存在明显的对
流有效位能,热力条件和抬升指数也非常有利。云图特征表明一个空间尺度大、持续时问长的对流云系自青
藏高原东移南压影响盆地;雷达拼图的分析表明对流回波沿着高原东麓地形由托向南发展。在移动过程巾,
对流云系和阐波系统的结构不断变化,沿着高原东麓及盆地东南地形不断形成的强对流云区和MCSs系统是
引发暴雨的主要中尺度系统。大气的非平衡强迫作用和地形作用也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机制。最后简单给
出了这次过程的中尺度物理圈像.
关键词;暴雨:地形;中尺度特征;非平衡强迫
1 引言
wl=Iv,
四川地处青藏高原东部,J|l西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一部分,川东为盆地,j
为秦巴山地,川南与云贵高原接壤,地势两高东低,有西北向东南倾斜,受青藏高原大地形
影响,四川夏季多大暴两过程。气象学家和一线业务工作者对高原低值系统以及高原上的中
尺度对流系统的动力热力结构、形成和发展及其引发高原和周边地区对流暴雨的物理机制等
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暴雨预报“1j。高原低值系统如高
原低涡在高原上形成后,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下移出高原,给高原下游地区带来强烈的降
水天气“””3。高原低涡在沿高原东坡下滑的过程中可诱生出诬南低涡,在高原东坡地形山脚处
引发对流形成强降水“”,其在移出高原的过程中还与已存在的两南低涡相互耦合发展产生强
烈的暴雨天气…j。国内外许多气象学者在中尺度地形动力作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5‘2“。赵玉春等∞3在川西高原东坡地形对流暴雨的研究中指出随着高原低值系统移入盆地上
空.盆地低层气流从西南(偏南)气流逐渐发展成东南(偏东)气流,它的出现是地形对流
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郁淑华扭羽研究指出四J11名,t迪西部突发性暴雨是与青藏高原地形密切相
关的。西南涡在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形成和东移的过程中,往往给盆地及其下游地区带来暴雨
甚至特大暴雨天气㈨’3“.高原上的地面潜热和感热在高原低值系统和西南涡的形成中起着重
要作用啪1.高原低值系统在引发暴雨过程中受降水凝结潜热加热反馈的影响,往往伴有西南
涡的形成和发展心“矧。肖递祥等㈣通过对2007年7月上旬四川东北部出现的3次大暴雨过程
进行分析指出副热带高压在大暴雨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FY一2E逐小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多普
勒雷达逐6分钟组合反射率拼图资料以及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3年7月
3lq--5日发生在四川盐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大气运动特征和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
及物理量特征进行诊断分析,以期深入认识川西高原东坡地形过渡带及其下游盆地中对流暴
作者简介:馀明(1983一),男,江苏仪征人,硕士,主要从事豢雨机理研究.E·mail:ihlXl,llm@163.com
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提高我国西南地区暴雨预报水平提供一点有益的线索和依据。
2暴雨概况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