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刚石薄膜的研究与制备情况 方 亮 重庆大学数理学院 2004年4月20日 主要内容 金刚石的结构 金刚石的性质与应用 金刚石薄膜的制备技术 金刚石薄膜当前的研究情况 金刚石的结构 四面体结构. 共价键,键长为1.54A,键角为109028’。 晶格常数为a=3.56A,硅和锗两者分别为a=5.43A和a=5.65A。 共价键是饱和键,具有很强的方向性,结合力强,所以,金刚石晶体具有很高的力学强度和很大的硬度。 金刚石的特性与应用 高硬度(~10000kg/mm2) “Diamond”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d-mas”或希腊语“amas”,意为“不可征服的、不可摧毁的”(unconquerable, invincible),可制成刀具和耐磨材料,切割非铁合金材料和复合材料;可制成微观外科手术刀等。 高导热率(~20W/cm·K) 是铜的5倍,可制成大功率激光器、集成电路等半导体器件的热沉。 金刚石制备历史的简要回顾 金刚石薄膜制备的特点 在低温低压下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生长金刚石膜; 含碳化合物和氢气是最主要的原料,前者提供碳源,后者提供原子态的氢,促使更多的碳转变为sp3的金刚石结构,除去未转变为金刚石的其它形态碳(sp2石墨碳或非晶碳、sp1碳)。 金刚石薄膜制备的主要CVD方法 热灯丝CVD(HFCVD); 微波等离子体CVD(MWPCVD), 直流等离子体CVD(DC-CVD),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射流CVD(DC-jet) 电子增强CVD(EACVD); 磁微波等离子体CVD(ECRCVD)等方法。 其中,热灯丝CVD法(HFCVD)易于生长大面积金刚石膜;微波等离子体法(MWPCVD)易于生长高质量金刚石膜,是两种目前广泛使用且具有发展前途的方法. 热灯丝CVD法(Hot Filament CVD) 典型情况:甲烷和氢气混合作为反应源气体输送到被加热的反应室内,在衬底上方平行地放置有一根或多根依靠通电加热到20000C以上高温的钨丝。 甲烷输运到热钨丝附近被分解,在温度适当控制的衬底表面上沉积金刚石薄膜,沉积速率约为1m/h。 热钨丝的作用:提供热量导致甲烷的分解;加热了衬底,利于金刚石薄膜的沉积。 热灯丝CVD装置示意图 微波等离子体CVD法(Microwave Plasma CVD) 石英管为反应室; 反应气源:甲烷和氢气,反应室的顶部输入; 用于沉积的衬底置于衬底座上,频率为2.45×109Hz的微波在反应室的中部有波导馈入,形成辉光放电区,在衬底上沉积金刚石薄膜。 微波PCVD法生长速率慢,但可制备高品质金刚石薄膜,适合于金刚石膜的外延生长和掺杂等。 微波CVD装置示意图 金刚石薄膜制备的总趋势 基底的多样化。由硅基底逐渐增加到硬质合金(WC类)、钛合金(Ti-6Al-4V 等)、Al2O3、SiC、TiN、Si3N4、Mo、Ni等多种基底上; 形核方法的多样化。 ---划痕法; ---沉积中间层; ---对衬底施加偏压促进形核,已能制备出具有高度定向的织构或异质外延的金刚石膜; 研究内容的深入化和细致化。对金刚石的掺杂、界面、晶形和晶粒大小及缺陷等问题均有研究。 总的来说,目前金刚石膜制备技术水平,基本可以满足金刚石膜在刀具和热沉方面的应用要求。但要实现在电子学和光学方面的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尚需较长的时间。 国内外金刚石薄膜研究的主要进展(90年代) 类金刚石DLC 值得说明的是,在大力研究低温低压的亚稳态下制备金刚石技术的同时,还导致发现了一大类相关的材料:“类金刚石”碳(Diamond like carbon:a-C)和“类金刚石”碳氢(Diamond like hydrocarbos:a-C:H ),这也是当今世界新材料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当前金刚石薄膜的研究重点 制备技术。特别是高速、高质量、大面积均匀生长及N型掺杂技术; 形核与生长机制的研究。目前对形核与长大的机理仍有争议。 应用技术的研究。包括为实现某一领域的应用而引发的相关技术的研究。 金刚石薄膜的最新研究进展 紫外发光的实现 形核和生长机理1 形核和生长机理2 紫外发光的实现 2001年日本的Satoshi Koizumi, Kenji Watanabe, Masataka Hasegawa, and Hisao Kanda,Ultraviolet Emission from a Diamond pn Junction, Science 8 June 2001; 292: 1899-1901 Making Diamond Shine,Science, Vol 292, Issue 5523, 1793 , 8 June 2001 Phillip John,Towar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题目及答案.docx VIP
- 地理时空大数据.pptx
- 5.6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及当代著名建筑举要(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五版 ).pptx VIP
- 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PPT: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锤炼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pptx VIP
-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实用指南20241231_143250.pdf VIP
- 广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营销员_四级_实操_试卷001(样题) .pdf VIP
- 国企改革与民争利问题研究.doc VIP
- 扬子石化热电厂燃煤锅炉烟气资源化脱硫项目07-2附录1-2能量衡算书.docx VIP
- 共青团工作分析共青团工作分析.ppt VIP
- 在线网课学习课堂《人工智能(北理 )》单元测试考核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