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荷 塘 月 色 武训高中 吕书芳 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 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月下的荷塘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缕缕 (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动 幽雅宁静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结构详解 荷塘上的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朦胧优雅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叶: 田田 上 静 1、 月下荷塘 花: 多姿 香: 缕缕 波: 凝碧 素淡宁静 → → 动 2、塘上月色 月光: 泻 青雾: 浮 洗 叶花: 月影: 和谐 朦胧和谐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静 清幽热闹 → 动 下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文章结构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数学 第三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课件-北师大版必修5.ppt
-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书愤》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长恨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1林黛玉进贾府(1、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大堰河-我的保姆配套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
-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配套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ppt
-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配套课件-粤教版必修5.ppt
-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写作学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
-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ppt
- 高中语文 第专题写作规划1课件-苏教版必修2.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