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榘
1影像解析法采用2台JVC9800高速摄影机,其中l台位于投掷圈正后方13米处,
另一台位于投掷圈右侧13.1处,机高1.25米,拍摄频率为100f/s。拍摄从预摆到出手
全程技术动作。采用Peak三维标定框架,三维框架的X轴正向平行于投掷方向,三维
框架的重心垂直于投掷圈的中心点。影像解析采用德国SMl-motion录像解析系统,采
用汗纳范人体数学模型,经低通滤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取得有关的运动学数
据。
2综合比较法采用SPSSII.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获得各项指标,
并与俄罗斯名将库岑科娃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
分别为21.4%,14.6%,6.8‰
2旋转过程中双脚和单脚支撑的时间及比率分析:王杨双单脚时间分别为0.78s和
圈链球运行斜面角与出手角度的分析:王杨的斜面角和出手角分别为31.56度和36.71
度,相差5.15度。库岑科娃的斜面角和出手角分别为34.68度和37.59度相差2.91度。
研究结论:
1王杨各圈旋转时间递减率不明显,旋转加速节奏不合理。
2王杨旋转过程中双脚和单脚支撑和时间的比率严重失调,影响加速效果,技术缺
陷相当严重。
3王杨最后圈链球运行斜面角与出手角度仍有差距,影响最后出手速度。
D-07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综述
程鹏,曲峰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研究目的:
本文对踝关节的功能解剖学特征和损伤特点进行了概述,对踝关节损伤的预防办法
和目前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和比较。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
研究结果:
踝关节损伤在体育运动损伤占很大的比例,其解剖学特点也决定了其易受损伤。其
中内翻型损伤最经常出现。在一些需要突然变向和侧向移动的项目中急性踝关节损伤出
现比较多,而在一些耐力性项目中,例如长跑中则会出现疲劳性损伤症状。预防踝关节
11R
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损伤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进行足踝部训练,加强体态控制和踝关节稳定性,
提高踝关节柔韧性和肌肉力量。有文献认为对于脚跟着地时发生内翻的情况来说,肌肉
的反应太慢而不能保护踝关节。另一种是踝关节的固定,理论上说这种方法能产生较好
的力学稳定性。包括使用绷带或者半刚性的支架对踝关节包扎固定、穿着高帮球鞋以及
在鞋子上加入足部翻转控制设计。踝关节绷带的功能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相关文献
中主要有三种理论:
1从力学方面减少踝关节的不稳定
2踝关节运动的限制
3通过影响踝关节周围韧带与关节囊以及小腿肌肉的本体感受来缩短腓骨短肌和
腓骨长肌的反应时。关于高帮鞋,对其的踝关节保护作用也有争议,但是高高的鞋帮的
确让运动员觉得安全。越来越多的运动鞋厂商加大对运动鞋科技的研究,也出现了不少
足部翻转控制设计。
研究结论:
1踝关节损伤在运动损伤中的比例最大,尤其是篮球运动。
2踝关节的解剖学特征决定了其损伤机制。
3预防踝关节损伤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进行足踝部训练,另一种是踝关
节的固定。
4对于踝关节绷带功能机制相关文献中主要有三种理论。5.高帮鞋对踝关节活动的
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5越来越多的足部翻转控制设计出现在运动鞋上。
D-08依据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设计铁饼技术训练手段的研究
崔冬雪1卢爱国2
i.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石家庄050016
2.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 唐山063000
研究目的:
为了提高掷铁饼技术训练的质量,让运动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并形成正确的技术
动作定型,解决运动员在训练中“单凭投掷臂用力”的通病和“只要持拿器械练习,徒
手掌握的技术就被破坏殆尽’’的现象,依据掷铁饼技术的最后用力技术特征和运动生物
力学原理设计相应的训练手段,并对其训练效果进行检验。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实验进行4个月,每周进行三次训练,
每次1.5小时。实验组队员采用右手持拿一根长度1米左右的橡胶管,站位于木桩或电
杆侧后方。教练员根据其身高和臂长,按照铁饼出手时的合理位置进行设计和安排,按
1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