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文学’’:作为一种“中国叙事”
葛红兵
这个题目会让人惊讶,难道上海不在中国之内吗?的确,有的时候,我们会分明感
到上海是在中国之外的,她是中国的外邦人。上海文学也是如此,也许是因为她在所谓
左的方向上曾经走向过极端,也许是因为她在所谓的右的方向上也走向过极端,所以,
她不讨人喜欢,也许她相对于中国文学的农耕文明特性,中国文学的北方文明特性,世
界文明的东方特性来说,她的确是异质性的他者。但是,在我看来,上海文学至少对中
国文学构成了这样几个贡献。
、上海文学为中国文学描写都市提供了话语经验,
为中国思想认识都市文明提供了材料和方案
中国的都市书写一直面临着诸重难处。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农耕文化一
直是中国文化的显性文化、主导文化,它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整个20世纪,中
国文学的现代化叙事中,一直充斥着这种农业文明的感伤乡愁以及这种乡愁的自我美化,
乡土被描述成充盈、慷慨、生机、梦想、拯救之地;相比较而言,都市文化一直是他者,
悲伤的乡愁使都市他者化,常常,它被建构和表述为匮乏、糜烂、退化、失禁的汇集地。
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沈从文,从湘西世界逃离出来进入都市的沈从文,没有多久就在
北京大学对他的拒绝中,感受到了在都市中自我失落的身份危机,他自然而然而且是极
其迅速地完成了身体离乡而精神返乡的过程,湘西乡土世界的强力、野蛮成了他歌咏的
主题,都市生活在这种“强力”和“野蛮”的关照下,变得萎靡、堕落,变得需要湘西
世界拯救。显然沈从文把乡土浪漫化了。
那么,那些对乡土一直保持着警惕、批判和俯视的作家呢?让我们再来看看鲁迅,
鲁迅笔下的末庄、鲁镇里牛活着阿Q、祥林嫂、孔乙己,鲁迅在其作品《故乡》中这样写
道:“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
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对乡土中国
的审视是冷峻的,但是,这种冷峻却没有带来鲁迅对都市的热切,事实是鲁迅一直保持
了对都市生活的隔膜。
纵观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都市叙事,我们少有看到对都市持肯定态度的正面描述
者留下成功范例,反面的倒是不少。20世纪上半叶的新感觉派,他们对都市的感受是矛
盾的,海派都市的繁华、热切让他们着迷,但是海派都市的重商、物质、快变、骚动又
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对都市保持着既爱又恨的感觉,最终后者占了上风。20世纪中期,
典型的都市叙事的代表作是《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作品中,都市是诱惑性、腐蚀性的,
它是革命精神的对立物,这里充斥着使革命者堕落的种种危险。
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生代作家开始正面描述都市生活,如卫慧、棉棉等,他们有
些是农村出身,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毕业留在都市,这种身份决定了他们在都市中的余
零者地位,世纪之交的中国都市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急速变型、由封闭社会向全球
化开放社会转型、由群体社会向个体社会转型、由政治意识形态主导向社会商品意识形
态主导转型的关节点上,新生代作家作为知识分子在这个关节点上,并不能真正融入急
剧变革的都市生活,他们大多成了都市新变的旁观者和多余人,因此他们对都市生活的
观察是有保留的,带着和20世纪初启蒙作家相似的思乡病。如今看来,他们的写作并没
有给中国的都市书写留下什么特别重要的成功范例和经验。
最近以来,韩东、毕飞宇、红柯、李洱、魏微等向乡村叙事转型,并且在乡村叙事
上获得重大突破,并不是没有象征意义的,新生代作家虽然大多以都市叙事出场,最后
却大多只能在乡七叙事中获得成功,今天我们几乎已经不记得他们有什么成功的都市作
品,但是,韩东的《扎根》、毕飞宇的《玉米》、魏微的《一个人的微湖闸》、李洱的《石
榴树上结樱桃》等乡村作品都堪称杰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只有一个:我们
是一个农业文明传统极其深厚的国度,我们有足够的力量观察乡村,却还没有足够的视
野理解都市。
当下的都市叙事之所以不成功,根底是在我们的文化视野,我们不能观察到都市生
活的丰富性,而将都市单向度化了:1、都市书写的色情化,部分新生代作家的都市写作
主要走的是这个路子,城市在他们笔下成了欲望的象征;2、都市书写的另类化,都市中
的文化边缘人被当成了都市主角,王朔笔下的都市玩主、早期新生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北京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pdf
-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调查和的研究.pdf
- “朝闻道%2c夕死可矣”--中华传统文化研修会第四期学习心得.pdf
- “崇高”的中国的文化溯源.pdf
- “创新驱动”和“人文北京”建设--不同时期南北锣鼓巷的历史变迁.pdf
- “创新驱动”和“人文北京”建设--基于南新仓文化创意产业案例和启示.pdf
- “打孔家店”和儒家文化的原始精神--以鲁迅、胡适对儒家文化的扬弃为例.pdf
- “打捞”地区文化脉络——遂安古城风貌再创造和历史建筑的迁地保护.pdf
- “大道合行”文化催生企业发展动力.pdf
- “岱青海蓝”和一座新城--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竞图方案评析.pdf
文档评论(0)